
| ||
| ||
| ||
| ||
|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穗文考) 8月16日上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黄埔甘草岭遗址(二期发掘)考古现场召开媒体通报会,公布在甘草岭的最新考古发现。据悉,甘草岭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共揭露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304座,灰坑窖穴225座,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702件(套)。
一期发现墓葬171座
甘草岭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龙湖街汤村西南部,是一座大致为南北向椭圆形小山岗,面积约14500平方米,遗址面积近8000平方米,最高点海拔为48.65米,与茶岭、镬盖顶岭南北相望,东距茅岗遗址仅80米。
2017年9月~2018年1月,配合中新广州知识城狮龙大道(现名创新大道)的建设,对道路施工所涉及的甘草岭遗址东区(一期)进行了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29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战国晚期墓葬171座,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161座,战国晚期墓葬10座,灰坑窖穴81座,灰沟3条,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61件(套)。
二期发掘揭露出5组柱洞遗迹
2023年11月~2024年1月,配合黄埔区GY-X2303地块及增补地块的出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出让地块内涉及甘草岭遗址的剩余部分即甘草岭西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确认有先秦时期遗存埋藏。2024年4月初,在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意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地块内的甘草岭西区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
截至目前,已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419处,其中墓葬143座、灰坑窖穴140个、柱洞125个(从中可辨识出的干栏式建筑遗迹5组),不同遗迹相互叠压打破的现象很多,表明遗址延续时间不短。出土的文物主要有泥质陶圈足罐、豆、釜和夹砂陶鼎、纺轮,以及石钺、锛、圭、镞、环和玉钺、镯、环等341件(套)。
本次发掘揭露出的5组柱洞遗迹,推测与生活居住的干栏式建筑有关,层位关系上要晚于墓葬,主要分布于甘草岭遗址西部,表明遗址的年代延续有一定时间,且功能分区上早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
甘草岭遗址出土遗物众多
甘草岭遗址是目前广东地区揭露墓葬数量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迹现象复杂,包含物丰富,出土遗物众多。其主体遗存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时代与文化内涵与邻近的茶岭、沙岭、陂头岭、榄园岭等遗址的第一期遗存相近,年代属于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距今约4600~4300年,文化面貌以珠江三角洲本地因素为主,随葬品中的扁平足和瓦状足的陶鼎、长身石铲(石圭)、玉石钺等又明显反映出与粤北石峡文化存在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