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
逾百位科技界“顶流”齐聚南沙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崔小远 通讯员 南宣) 11月16日~18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在粤港澳三地同步举办。本次论坛以“开放科学 勇立潮头”为主题,设置开幕式、主论坛、14场分论坛和5场特色活动。其中,开幕式、主论坛、7场分论坛、4个特色活动等亮点活动均在南沙科学城精彩呈现。

据了解,本届论坛首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13场分论坛分别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惠州召开,另有一场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将在广东阳江举办。

11月17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和主论坛在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举行,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以及众多院士在内的上百名科技界“顶流”齐聚南沙科学城,共谋科学发展大计。据不完全统计,仅过去三年,就有数百位院士到访南沙,与这片开放创新热土相交、相识、相知,留下诸多真知灼见。

开幕式上,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创始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表示,大湾区科学论坛立足湾区,积极协同港澳,发挥高端平台与沟通枢纽作用,与全球科学家、国际科学组织以及社会各界互动,探讨全球共性领域热点问题,促进科学成果的交流与共享,激发创新思想碰撞,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形成开放的创新生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合作贡献新思路、新方案。

相关报道

中国科学院240余项重大成果亮相大湾区科学论坛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11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技成果”对接会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举行,中国科学院52家机构240余项重大成果亮相。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广东活动及重大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同期举行。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开展院省全面战略合作15周年。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已在广东布局建设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首个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累计注册用户达7117户,其中1/4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已完成1700多项用户实验课题,在航空航天、高铁船舶、新能源、磁性量子材料、高性能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学成果。

近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进入收官阶段。这个位于开平的大科学装置深藏地下700米,建成后将主要研究宇宙中的一种“幽灵粒子”——中微子。

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为依托,航空轮胎、柔性显示、低温制冷、波浪能发电等重大科技成果纷纷落地大湾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开展合作的科研院所达90多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企业研发的5T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不仅打破国外垄断、提升中国医疗装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还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围绕大湾区产业链上的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等,持续推进院属单位与省内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接会上,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广东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主题为“焊牢科技与产业融合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为广东企业与中国科学院院属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搭建高效平台。此外,本次对接会邀请多家科技金融机构以及一批技术经纪人参会。

结合广东省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本次对接会上,中国科学院遴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储能与新能源、空天海洋与农业、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六大领域共240余项科技成果亮相,推动中国科学院最新优质科技成果到广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