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好人简介:
赵建,广州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所法医检验科科长。自2012年11月参加工作以来,他抽丝剥茧解尸语,明察秋毫寻证据,多年来勘查重大、疑难现场400余次,出具检验鉴定报告800余份。面对水中高度腐败尸体死因鉴定这一国际警界公认难题,他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实验室艰苦探索。作为团队核心骨干参与研发硅藻检验技术,将检出率从过去的28%提升至97.4%,达国际领先水平。
赵建曾获得公安部科技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全省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广东好人”等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穗文明
“好人说
法医学关系着每一件司法案件的公平正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死者的话讲给活着的人听,为生者权,为死者言。”
常年奔波一线,守护公平正义
“法医学是一个以医学为基础的综合学科,法医工作的综合性非常强。”谈起法医这份职业,广州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所法医检验科科长赵建说。很难想象,这位面容清秀、戴着眼镜的年轻小伙,是一名有着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医”,尸体是他打交道最多的“对象”。
赵建常年在一线奔波,曾为搜寻物证跳进污浊的河水中,为明确现场痕迹爬上高压铁塔,为确定死亡人数和案件性质冲进随时可能倒塌的火灾现场……在非正常死亡案件勘查工作中,及时明确死因和判断案件性质,使赵建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同时也变成动力,让他督促自己迅速成长。如今,赵建是业内有名的法医专家,在多起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中发挥关键作用。
为已埋葬21年的死者明确死因,为12年前的强奸杀人案找到关键证据,为6年前的死者找到死因判定依据……这些年来,赵建都在为人民群众守护公平正义。“法医学关系着每一件司法案件的公平正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死者的话讲给活着的人听,为生者权,为死者言。”赵建说。
潜心技术研究,攻克警界难题
除了奔赴现场,赵建还经常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十年如一日地探索攻关,突破多项核心技术难题。水中高度腐败尸体的死因鉴定是国际警界公认的难题。溺亡者生前入水,溺水过程中会吸入大量水,器官内就能检测出硅藻,反之则不会。经过百多年的持续攻关,法医学界硅藻检验方法检出率仅为28%。这意味着该检验方法仅有参考价值,无法对死因一锤定音。
在前辈的帮助下,赵建和同事从硅藻的分类、硅藻进入体内的方式及硅藻在体内的分布等入手,潜心研究,不断试错,终于将硅藻检出率提升到97.4%,为溺亡的判定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科学方法。这套法医硅藻检验技术体系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先后应用于3100多宗重大疑难案件。
从警13年,赵建勘查重大现场400余次,检验尸体600多具,发出检验鉴定报告800余份,为维护正义、打击犯罪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不同于医生看诊,尸检是一个逆向的过程。”赵建介绍,法医需要从千丝万缕的信息里找到关键、准确的信息,排除误导信息,以分析作案过程及嫌疑人的心理活动,最终根据证据完成与调查结果吻合的分析。“每当我找到案件的真相,为死者‘说出’没能道明的真相时,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赵建说。
科研步履不停,推动技术进步
作为青年法医专家,赵建还多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警务合作和司法援助。几年前,他作为公安部法医专家组成员援助某岛国,只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对当地的命案积案完成检验。“多年以后,他们或许会忘记我的名字,但一定会永远记得‘中国警察’。”赵建说。
为了让死因鉴定更加准确,赵建和同事将法医学拓展到虚拟解剖、生化分析、分子解剖、生物力学等新技术领域,推动法医从“靠眼睛看”的经验主义向数字化、智能化范式转变。
据了解,虚拟解剖技术是基于法医学与医学影像学交叉融合发展的法医检验技术,具有无创、客观、高效、可保存等特点。2024年5月,广州公安虚拟解剖实验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坠、缢死、溺水、烧死等各类非正常死亡尸体的死因分析,建立了相关死因排查机制及分类应用机制,为非正常死亡案事件死者死因排查提供了更加快速、准确、客观的技术和机制保障。
赵建表示,作为法医,不光要调查清楚每宗案件死者的死因,还要发挥更大作用,深耕科研,不断推动刑侦技术、法医技术进步,实现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