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报记者 叶虹 通讯员 蓝童
昨日,东莞海事局召开2025年上半年东莞水上交通服务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中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东莞水域共有16.9万艘次船舶、154万标准集装箱、1.16亿吨货物进出港,未发生列入统计的水上交通事故,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为地方经济、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今年上半年,东莞海事部门出动执法人员4398人次、执法船艇1845艘次,顺利完成1号台风“蝴蝶”及强降雨等危险天气防抗工作,救助遇险船舶12艘、遇险人员106人,救助成功率达100%,未发生列入统计的水上交通事故。联合沙田、石龙、东城等13个涉水镇街,推动成立全国首批镇街一级水上搜救分中心,水上搜救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东莞海事部门以水上交通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扎实推进汛期暑期、“商渔共治”等专项行动,累计排查并整改1257项隐患。创新实施桥梁分级分类管控、“三限四定五管”机制,优化实施东江石龙段船舶管控措施,推进石湾大桥上游礁石清理,船碰桥、船舶搁浅等“小切口”治理成效显著。
服务水上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东莞海事局贯彻落实广东海事局与东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与沙田镇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实施“红色引领·蓝色服务”赋能湾区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三置顶”举措,服务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突破300亿元。助力东莞港储能柜、新能源大巴等“新三样”货物经沙田口岸出口共计12.37亿元。
同时,开展“世界海员日”船员慰问等系列活动,出台“服务船员十件实事”,东莞船员权益保障中心、东莞船员流动党员第一支部在全省首批揭牌成立。
支持东洲、省粮等5个码头升级改建,保障东莞市首条沉管隧道开挖、广深高速改扩建全线施工。持续推动海事政务“放管服”改革,推出船舶证书“一码通查”等服务。保障2506万吨LNG、电煤、粮食、化肥等能源物资、民生物资 “零待时”进出港。
水上安全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东莞海事部门深入运用水上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机制,开展乡镇船舶、封闭水域船艇等隐患治理。联合开展东莞市渡运航线安全评估与评星定级管理,推动解决渡船安全装载等问题。深化“穗莞”海事执法区域协作,制定落实危险水域“一域一策”安全监管方案。
同时,深化水上交通安全信息共享共治,推动不满足安全与防污染条件的码头依法撤销港口经营许可证。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水上实践,推动全省首个“三方四家+司法保障”船员权益协同保障机制正式落地运行。
助力绿美东莞建设卓有成效
东莞海事部门探索应用“12310”(一岛两链三控十防)工作法,精准管控立沙岛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风险关键环节,工作成效获全省推广。
据介绍,东莞海事局服务保障大湾区首个一体化船舶污染物综合处置中心落地启用,接收处置8000余吨船舶油污水。运行华南地区首个无人机船舶尾气遥测系统,辖区船舶燃油违规率从15.5%降至1%以下。查处首宗外轮使用超标燃油违法行为,并按程序通报国际海事组织。
此外,高效运行东莞港水上危险品应急中心,组织修订东莞市处置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在立沙岛成功举办全省首个船岸界面液化石油气泄漏-船舶火灾-水域污染复合型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环境敏感水域船舶污染高风险预警与防范关键技术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