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信息时报记者 冯爱军 通讯员 区萃怡
出品/信息时报党建和基层治理研究院
清晨的夏港街,阳光刚漫过金碧锦绣路水韵翔庭小区的围墙,居民李伯推着买菜车路过东门,目光落在门前那片整齐的电动车停放区——这里曾经是商铺前的硬化空地,如今装上了充电桩,400多辆电动自行车不再挤在居民楼架空层,而是乖乖“待”在专属区域里。
这充满烟火气的日常,藏着黄埔区夏港街用“微网格党建”织就“幸福网”的秘密。作为广州开发区的发源地,夏港街驻街单位多、“三新两企”集聚,基层治理面临不少新挑战。近年来,街道锚定“微网格党建”这一抓手,通过强队伍、集民意、优服务,将党建组织活力精准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让治理温度直抵群众心间。
把散落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曾经,夏港街常因“驻街单位多、新企业密集”犯愁:社区里的事,街道科室想帮忙却摸不清情况;企业有难题,社区想协调又缺资源。
变化,从“党员沉下去”开始。街道科室党员主动“认亲”,通过“双向选择”到社区网格党支部报到。在“两热”防控期间,下沉党员牵头开展环境大扫除、政策宣传入户等行动,确保防控工作落实到位。社区还积极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党员担任兼职网格员,遵循 “一格一员、定岗定责”原则,让网格服务从街头巷尾延伸至楼栋单元,实现全面覆盖。
驻街单位、企业也慢慢成了“自家人”。今年春天,普晖社区明汇轩小区居民希望增加绿化,社区党委便以“植树节”为契机,联动共建单位广州港东江口码头党支部共植桂花树。像这样的“民生微项目”,今年以来全街已推进38个,获得居民一致好评。
大家的事让大家商量着办
傍晚的金碧锦绣路水韵翔庭小区,王阿姨推着电动自行车在居民楼架空层绕了第三圈,24个充电口依旧全满,她只能无奈地把车停在楼道角落。小区住了497户、1780人,却挤着400多辆电动自行车,充电难、乱停放早成了街坊的心头事。
社区很快把热心党员、居民请进“居民议事会”。会议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人提议“找块空地建集中点”,有人担心“资金不够”,物业也派出代表参加会议帮忙出主意。之后,党员带着志愿者挨家入户听意见,线上还开通征集通道,上班族也能留言提想法。
最终,居民一致同意:由社会资金投资,把小区东面商铺前700平方米的硬化地块改建成电动车集中停放点和充电区。没过多久,崭新的充电桩立了起来,地面划好了整齐的停车线。
企业烦心事有专员帮忙跑
同时,街道党员骨干变身“企业服务员”,经常往厂区跑。在夏港街扎根20年的波达通信今年犯了难:想在西区租新厂房扩大产能却没方向。企业服务专员听说后,立马翻遍辖区内物业信息,挑出合适的出租方推荐过去,还陪同企业负责人跑现场看场地。没过几天,企业签订新厂房租赁意向书,经办人笑着说:“这下生产总算不用愁了!”
今年以来,866人次的企业服务专员跑遍辖区大小厂区,183个难题——从员工子女入学到产品对接、用地需求,都从 “无解” 变成“已解决”。
见灼
将党的组织优势
转化为治理效能
黄埔区夏港街的“微网格党建”模式,生动体现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一是通过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五级组织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资源下沉和精准服务;二是以多元共治整合社会力量,通过党组织联动企业、驻街单位和居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张仙凤
未来可进一步深化
“数字赋能”
我国城市发展已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夏港街的“微网格党建”实践,是精准呼应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基层创新样本。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发展理念,夏港街的居民议事会、线上征集通道等机制,推动“替民做主”转向“由民做主”,彰显了群众主体地位。“24小时书记热线”“警网融合”等快速响应机制,则体现了“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工作导向。
夏港街模式证明:党建引领是内核,需通过组织下沉激活末梢;民主协商是路径,需保障群众话语权;社会协同是支撑,需撬动市场与单位资源。未来可进一步深化“数字赋能”,完善微网格与城市运管服平台的联动,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更多可复制的经验。
——广州市创新社区治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