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实习生 刘藐 通讯员 陈佳佳 查冠琳 刘苡婷 贾超
根据今年天气调整天灸配方
“夏至三庚数头伏”,每年夏至过后,出现的第三个庚日,便是三伏天的初伏。夏至过后,广州天气高温多雨,让人几乎天天在“蒸桑拿”。三伏天则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为闷热潮湿的时间段,人们容易出现四肢沉重、恶心、食欲差、失眠等症状。一些体虚多病的人则容易反复感冒、咳嗽,鼻炎、慢性咽炎发作。
“三伏天天灸”以中医“春夏养阳,冬病夏治”为理论依据,在每年三伏天进行天灸治疗。天灸通常选用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等具有辛散温通的天然中草药(《张氏医通》),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具有防治作用。岭南传统天灸是通过药物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经脉脏腑功能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岭南传统天灸传承人、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主任李滋平教授介绍,根据今年的气候特点,省中医三伏天灸提出“冬病夏治,培正气、祛湿气”的治疗思路,不仅在天灸药方上有所调整,增加了一些健脾祛湿的药物,在贴灸穴位方面也做了调整,补阳穴位的基础上辅助健脾祛湿穴位,如足三里等,增阳气、补阳气、祛湿气。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推康复中心副主任贾超表示,“今年医院天灸配方加大了辛散温通药物的比例,辛散温通药物可以解表散寒、除湿定痛,借自然界三伏酷热提高人体阳气,为祛除人体的寒湿之气添一把柴。”
天灸首贴现场,有老粉也有新人
昨日,广州“三伏天灸”首贴正式开贴。上午10时,记者在广东省中医院看到,贴灸现场火爆,男女老少都来贴敷,有年轻的上班族、步履蹒跚的阿婆,也有活泼好动的孩子。
今年68岁的梁阿姨气色红润,头发乌黑浓密,问及她的养生秘籍,她透露,“我贴三伏天灸差不多20年了,每年三伏天贴5次,几乎次次不落。以前冬天身体畏寒、膝盖疼、出冷汗,咽喉容易发炎,坚持贴三伏天灸后,感觉身体好了很多,人也显年轻。”
年近80岁的陈叔陪老伴来医院看病顺道贴天灸。他告诉记者,“我是老慢阻肺了,还有60多年的鼻炎。以前来医院,看到贴灸排长队,听说很有效果,今年特意来凑热闹。”据了解,在医保报销后,陈叔花3块钱就能贴一次天灸,“接下来还有4次,每10天来一趟,都记好了时间。”
25岁的小文今年第一次贴三伏天灸。她表示平常会痛经、肠胃不舒服,经同事介绍,想来贴天灸试试。“刚贴完,穴位有轻微的刺痛感,火辣辣的。”除了天灸,小文也在尝试其他的中医养生方法,“比如喝中药、练习八段锦。最近1个月,每天早上上班前,我都在家里练八段锦,一般做一次12分钟,做完后身体会有点出汗,整个人也比较精神。”
和小文一起来的刘女士已经坚持贴天灸两年。她告诉记者,这两年贴天灸后觉得身体好像不那么容易生病了。谈及贴天灸的初衷,她说:“主要是因为家里的老人小孩都贴(天灸),老人脾胃不太好,小孩有哮喘,他们都说效果好,所以我也来试试。”
省中医专家:不建议网购三伏贴自行贴灸
记者了解到,根据广东省中医院大规模开展“岭南传统天灸疗法”40余年的临床观察,天灸治疗适合任何体质的人群,尤其对体质偏虚、阳虚以及风寒湿型的患者疗效更佳。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主任李滋平教授表示,普通市民在初伏(7月15日)、中伏(7月25日)、末伏(8月14日)进行天灸治疗即可;慢性病患者以及希望加强功效者,可以在初伏前(7月5日)、中伏后(8月4日)加贴两次。
孕妇、皮肤敏感者、月经期妇女、高热患者等特殊人群,应谨慎选择或避免进行天灸治疗。李滋平教授建议,在进行天灸治疗前,应先咨询专业医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接受此项治疗,且不能擅自网上购买三伏贴来自行贴敷。
最后,李滋平教授提醒,贴天灸期间应该清淡饮食,不宜食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例如鱼虾等海鲜,以及牛羊肉和生冷食品;贴药2小时后可以洗热水澡,不宜游泳。另外,三伏天天气酷热,要注意做好防暑,三伏天晒背、运动补阳气,最好选取早晚日光,并及时补充水分。
天灸贴药时间
伏前(7月5日)
初伏(7月15日)
中伏(7月25日)
中伏后(8月4日)
末伏(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