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中心“数理万象”展馆正式开放
123件(套)展项将观众“带回”科学发现现场,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小朋友参与互动体验。
▶“飞舞的丝巾”吸引市民驻足观看。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粤爱科) 美妙的琴声可以被“看见”,高深莫测的量子力学变得真实可感……昨日,广东科学中心全新打造的“数理万象”展馆正式开放,展示数学、声、光、电磁、力学、流体、量子等诸多领域的科学内容,通过新奇有趣的科学展项、多元丰富的互动形式,让抽象的基础科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据介绍,“数理万象”展馆从科学现象出发,结合科学家们的探索发现历程,展示数学、声、光、电磁、力学、流体、量子等诸多领域的科学内容,共包括123件(套)展项。

“水下保龄球”隐藏着怎样的科学秘密?在“数理万象”展馆“旋涡保龄球”展项前,观众按动按钮,就能在水箱中发射涡流环,射击保龄球。一项简单的实验,能让观众直观看到水下涡流环产生的“流体子弹”效应。展馆里,类似这样让观众动手操作和互动的展项有很多。

奇妙的科学现象是引领观众进入科学大门的“钥匙”,展馆的核心在于让公众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据广东科学中心副主任邱银忠介绍,“数理万象”展馆一改科技馆堆砌展品的设计思路,通过提炼数学和物理的内在联系,将观众“带回”科学发现的现场,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数理万象”展馆建设过程长达三年,其间设计方案反复修改,甚至一度推倒重来。邱银忠表示,之所以投入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是为了改变传统的科学馆展项堆砌、“千馆一面”的风格,在教育目标上从知识科普转变为科学素养的提升。

“数理万象”展馆是广东科学中心首次以基础科学为主题命名的常设展馆,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展馆聚焦数学、物理基础学科的经典和前沿知识,设计两大参观脉络,以互动体验为主要形式,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奇幻与奥妙的科学世界。一是以展项、展品为依托的“明线”,即按照数学、力学、声学、电磁、光学等分区展示,将数学和物理学的奥秘和魅力以全新的方式呈现;二是以科技史为核心的“暗线”,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将互动展项串联起来,引导公众跳出具体的知识,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科学发展历程。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陈征表示,科技馆是校外科学教育的核心阵地,“‘数理万象’展馆展项设计令人耳目一新,激发观众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参观,真正做到向公众传递科学的思想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各个展区看似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实则是多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教授汪小虎说,声学展区的“琴弦和音调”展项,毕达哥拉斯在其音乐理论首次将声音与数学联系起来,研究了琴弦音调和张力的关系,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

特色展项

思维火花

一个大型动态机电艺术装置,用零散的光点模拟人脑迸发的灵感,汇聚出人脑和面部特征,犹如闪烁星光般形成独特的脑宇宙。穿过星光看到内部,各类代表着不同思维方向的独立机械元件相互影响而形成整体传动的机械装置,象征思维在转动与碰撞中产生火花,促成新一轮智慧星光。

舞动的沙子

按下按钮,观察沙子喷涌而出,随音乐舞蹈。沙子是分割得非常细小的岩石颗粒,虽然它本身是一种固体,但在特定条件下能表现出流体的性质。如喷泉一般舞动的沙子和沙漏中水流一样下落的沙子,都体现沙子在特定条件下的流体性质。

双反射镜

由110块平面镜组成镜面墙,每一块平面镜的排布角度均不同,当两个人分别站在特定位置时,其中一人可以在55块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影像,在另外55块平面镜中看到同伴的影像。

看得见的琴声

旋转旋钮,带动拨片拨动琴弦,观看成像屏上的波形变化。琴弦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产生可以被耳朵感知的声波。琴弦振动的幅度越大,波的振幅也越大,音量同时也就越大。琴弦的振动通过激光投射到旋转的镜子上,利用跑马灯的原理,就能在成像屏上清晰地观察到连续的声音波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