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
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44项,居世界第一

对老广来说,春节期间最隆重的事情莫过于一家老小逛花市。图为2024年越秀西湖花市。
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北京时间12月4日晚,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并正式通过决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广州市的春节(行花街)项目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项目的成功申报做出贡献。

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

春节俗称“过年”,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对老广来说,春节期间最隆重的事情莫过于一家老小逛花市。每年从农历腊月廿八到除夕夜,广州人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这是广州童谣《行花街》里描述的场景。2021年,春节(行花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市已成为文旅新场景

行花街与广府文化以及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它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形成独特的花卉语言。金桔是花市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因为粤语中“桔”和“吉”同音,买一盆放在家里象征大吉大利;桃花,象征大展宏图(桃),青年人则希望能行桃花运,遇上合意的伴侣。另外,花卉的价格也很讲究,“3”“8”“9”与“生”“发”“久”谐音,寓意生生猛猛、发财大利、长长久久,花木成交价一般会带这些数字。

近年来,广州不断创新花市内容,提升花市品质。如今,花市不再局限于花卉销售,已经成为集逛、演、食、游、娱于一体的文旅新场景。当下,广州行花街影响力已跃出广州,遍及珠三角、周边省市乃至海外华侨聚居地,成为全世界各地朋友体验中国年味的重要场景。

广州与春节相关的非遗

除了行花街,广州还有不少与春节相关的非遗,它们与行花街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广府年味。

●生菜会

生菜会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广州及其近郊。广州话“生菜”与“生财”谐音,故有“迎春日,啖生菜”的习俗。早期生菜会多与观音诞联系在一起,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各乡镇举办生菜会的日期、地点、仪式及活动内容都有变化与侧重,基本活动内容包括求“观音开库”、醒狮祭拜、抢炮头、摸螺摸蚬、醒狮表演等。民众还会通过购置生菜、吃生菜包、食生菜席等方式进行祈福,会期还有多种曲艺表演和商贸买卖活动。生菜会于2007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东醒狮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可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表现温顺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醒狮技巧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广东醒狮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府龙舞

广府龙舞,又称广府大金龙,属中国龙舞中的南龙,是流传于广府地区并与传统节庆紧密相连的传统舞蹈,是南方最具代表性的舞布龙形式之一。与北方舞龙求雨不同,广府舞龙则是祈求平安好运,人寿年丰。广府大金龙既长且重,因此要求舞者必须身强力壮,除了技艺还要配合默契。动作除了常用的游龙、盘圈、穿腾、走“8”字之外,还有难度较高的“翻云覆雨”“大海扬波”,最独特的是“龙飞九霄”和“横扫千军”。广府龙舞于2022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式凉果制作技艺

广式凉果是以各种鲜果为主要原料的甘草凉制品。广式凉果经过浸泡、蒸煮、发酵和晾晒就可制成,分为干制与湿制两种方式。制成后的凉果一般保持原果整体,表面较干或呈盐霜状。其味甘美,或酸甜,或略咸,原果风味犹存。春节期间,广州人待客时必会拿出糖莲子、糖冬瓜、糖甘笋、糖金桔等凉果。广式凉果制作技艺于2019年9月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式盆菜制作技艺

广式盆菜制作技艺是将各式食材以煮、炸、煎、焖、烧、蒸等粤菜烹饪技法进行烹饪,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层层叠放于大盆中的一种传统美食制备技艺。盆菜有团团圆圆、盆满钵满的寓意,在春节等节日庆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联络亲友情感和邻里关系的重要纽带。广式盆菜制作技艺于2022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