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林茹彬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林茹彬 徐珊珊
近日,深圳有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提出建议,希望小学课堂教学能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对此,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回应称,将规范学校对教学电子产品的使用,原则上要求课堂教学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总教学时长的30%。在广州,记者走访发现,大多数中小学都在课堂上使用电子屏进行教学。不过,为减轻影响,不少学校鼓励学生课余进行户外活动,在电子教学与视力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教学电子屏是课堂教具“3.0”版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电子屏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教学工具,在广州各类学校迅速普及。
荔湾区合兴苑小学语文老师麦颖文有多年教学经验,她认为,目前使用的教学电子屏可以说是课堂教具“3.0”版。从最开始一支粉笔一节课,再到加入投影仪、电视机等电子产品,再到现在使用电子屏进行课堂教学,无疑是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老师使用电子屏的场景还是比较多的,从课堂上播放PPT、展示优秀作业,再到播放教学相关视频等,都会用到电子屏。”
麦颖文表示,教学电子屏相较于传统投影仪和电视机具有明显优势。比如投影仪的画面略暗且不够清晰;电视机画面清晰但容易产生反光,且屏幕尺寸有限。而教学电子屏显示清晰,不会产生反光,经过专业调试后,光线柔和,不会对学生的眼睛造成刺激。
此外,相较于传统黑板的单一颜色,教学电子屏色彩丰富,能够结合声音和图案等多媒体元素,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麦颖文还表示,除了体育课因在室外进行无法使用电子屏,其他如红领巾广播、学校直播等活动,都能通过教学电子屏来完成。这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麦颖文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她通常会在课程前一晚精心准备课件和视频素材;课堂上,她会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学生通过电子屏幕获取知识,这样的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为直观和高效。她举例说,在教授低年级学生书写生字时,传统的方法是使用粉笔在田字格上示范,但田字格的尺寸有限,后排学生难以看清。电子屏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不仅能播放示范书写的视频,还能对视频中的关键部分进行放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每一个细节。
电子屏会影响学生视力吗?
老师称科学合理使用或影响不大
麦颖文指出,由于学生在校使用电子屏的时间较长,学校因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学生的视力。她认为,虽然电子屏的光线可能会让前排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疲劳,但对于坐在中间和后排的学生来说则影响相对较小。为了缓解学生的用眼压力,学校会在课间组织学生在走廊和架空层等开阔空间进行游戏,远眺放松眼睛。同时,教师也会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并增加学生做眼保健操的频率,从每天1次增加到2次。
此外,学校也在减少非必要的电子屏使用。例如,低年级的课后托管时间,以往老师可能会使用电子屏播放教育动画片,但现在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改为引导学生阅读班级图书角的课外书籍。
麦颖文还在课堂上加入了更多互动性强的活动,以减少学生对电子屏幕的依赖。例如,在教授《坐井观天》这一课时,她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的眼睛得到了休息。
尽管如此,麦颖文也坦诚表示,随着电子屏幕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普及,学生的视力问题确实呈现低龄化趋势。“以前可能到四年级才会有学生戴眼镜,而现在低年级就已经有不少学生出现近视、远视或弱视的情况。”因此,她希望家长在家也能配合学校,减少学生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共同保护孩子的视力健康。
学校多举措保护学生眼睛
要求学生在家也不做“低头族”
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党总支书记郭云海认为,电子屏幕作为教学工具之一,如果科学合理地使用,并不会对学生的眼睛造成伤害。只要学校管理得当、安排合理,并与家长共同合作,电子屏幕的使用还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郭云海强调,学校规定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总教学时长的30%。学校每学年组织两次视力筛查,及时跟进学生视力变化,并为每位学生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实现一人一档跟踪管理。此外,学校还创新“多元课间”,开发和利用小课间时间,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我们创编了具有东荟特色的多元化体育大课间活动,融入国学、军姿、韵律操、体能操、手语操、跑操、放松操等多元素,全员参与,提高师生体育锻炼兴趣和效果。”
番禺区一小学老师也提出,影响视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使用电子屏教学外,学习时长、光线条件、用眼习惯等都可能影响孩子的视力。如果孩子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沉迷于短视频、游戏等,也会对视力造成伤害。她认为,解决学生视力问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在学校,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班会等普及用眼知识。同时,加强电子屏幕使用管理,控制学生使用时间。在家庭,家长也应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并且注意家庭照明环境是否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