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种体质易失眠,试试按摩5个穴位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通讯员 陈佳佳) 55岁的陈先生最近两年睡眠质量很差,每天晚上只能睡2~3小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吃了一些助眠的药物,但依然睡眠不佳,影响日常工作。日前,他来到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针灸科就诊。主治医师伍亚男接诊后,评估陈先生为气郁质体质,辨证为肝郁脾虚证,其失眠与体质有关。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位在心,根本病机为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导致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其发病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人体体质分为九类,有50%的失眠患者为血瘀质和气郁质体质,20%为阴虚质体质,这三种体质被称为“易失眠体质”。不同体质的群体,失眠所表现的中医证型也不一样。伍亚男表示,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通过穴位按摩和五行音乐疗法进行调理。 三种“易失眠体质” 阴虚质 阴虚质体质是由于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起居的耗伤,导致机体长期处于阴虚状态。阴虚质的人通常比较急躁,性格外向,遇事容易发脾气上火,平素比较怕热,容易便秘,常伴有手脚心发热、两颧潮红等表现。失眠相关证型主要有心肾不交、心肝阴血亏虚。 气郁质 气郁质的人容易受不良情绪影响,致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全身气机失于调控,导致魂不入肝,出现失眠。气郁质的人通常比较内向,经常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容易焦虑紧张,食欲不振,胸胁胀闷不舒;女性还容易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失眠相关证型主要有肝郁气滞、肝火扰心。 血瘀质 血瘀质的人由于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外伤等,导致体内瘀血停滞、气机阻滞,出现长期顽固性不寐。血瘀质的人常常颜面口唇颜色偏暗、无光泽,容易长斑或长痘后痘印不退,皮肤常常莫名出现瘀斑青紫,伴有慢性疼痛、记忆力差、健忘等。失眠常见证型为瘀血内阻证。 针对体质治疗失眠 中医治疗失眠有很多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刺疗法、灸法、刮痧拔罐等。针对不同体质、不同证型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像陈先生这样的气郁质体质患者,医院针灸科团队以疏肝健脾、安神助眠为治疗原则,根据其睡眠和情绪等情况,逐渐减少助眠药、抗焦虑药的使用;临床开出逍遥散(加减),开展针刺、皮内针、火盆灸、火龙罐、耳穴压豆等综合治疗。 穴位按摩 在相应的穴位上用拇指轻柔按摩,以局部微微发胀为度,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失眠的病位在心,所有体质的失眠患者均可按揉心经的神门穴及针对失眠的特效穴安眠穴。神门穴位于腕远端腕横纹尺侧端;安眠穴位于耳垂后凹陷处与枕骨下凹线连接的中心点。此外,三种易失眠体质者还可各自按揉以下穴位: 气郁质:按揉太冲穴,可以达到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的作用。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血瘀质:按揉血海穴,可以达到活血化瘀、养血调血的作用。屈膝,以手掌心按于对侧膝髌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即为血海穴。 阴虚质:按揉太溪穴,可以达到滋补肾精、养阴清热的作用。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五行音乐疗法 气郁质、血瘀质:推荐曲目《胡笳十八拍》《春风得意》《江南好》等,这些曲目以角音为主,曲调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有调畅气血的作用。 阴虚质:推荐曲目《梅花三弄》《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曲目以羽音为主,曲调柔润、苍凉,有补益阴精的作用。
-
微创化治疗,主动脉疾患有了“新选择”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畸形……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欣、主治医师杨珏在一周内成功完成3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的“微创化治疗”,让患者创口更小、恢复更快。该院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范瑞新和大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孙图成表示,这意味着华南地区主动脉疾病外科治疗进入“微创时代”,害怕传统大创伤手术的患者有了“新选择”。 孙图成表示,在我国,主动脉疾病发病首位因素是高血压。随着国民高血压患病率的升高,主动脉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据介绍,复杂主动脉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传统的正中开胸手术。尽管这种手术方式能有效治疗病变,但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术后并发症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负担。一些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差,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难以耐受开胸手术,从而放弃治疗。为此,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探索微创手术,减少创伤,缩短恢复期,减少并发症发生。 范瑞新介绍,心脏大血管外科参与研发的A型主动脉综合征全腔内重建系统,可以微创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升主动脉溃疡等多种主动脉疾病。该重建系统目前在全国多个医疗中心进行临床试验,已完成60多例患者入组。“老年病人越来越多,合并各种基础疾病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他们不一定有手术的机会。研发新技术的目的,是为高龄患者提供获得救治的希望。” 健康知多D 主动脉是人体内最粗的动脉,它从心脏的左心室起,在胸腔和腹腔内分出很多相对细小的动脉,为全身各处送去血液。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畸形等,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中主动脉夹层最为凶险,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50~7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