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吴美芬) 近日,昌岗街道信息时报小记者2025年春季班走进广州地铁博物馆,开展一场探秘城市交通“地下密码”的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展项与互动体验,小记者深入了解了广州地铁从无到有、从线到网的发展历程,并系统学习了地铁建设与运营背后的科技智慧。
在“世界地铁大家族”展区,小记者通过“环球站”的109个国际地铁标识互动装置,辨识了伦敦地铁的红色圆环、纽约地铁的蓝球体等标志性设计,并了解到广州地铁“羊角”标志的文化内涵。展区内全球地铁的多元形态,激发了小记者对城市交通文化的兴趣。
步入“飞跃站”,小记者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重温了广州地铁1号线首段(西朗—黄沙)于1996年6月28日开通试运营的里程碑时刻。从自行车、无轨电车到地铁网络的跨越式发展,小记者直观感受到广州交通方式的飞速变迁。展区还通过动态数据屏呈现了广州地铁的24小时运营图景,日均千万级客流量的背后,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强大支撑。
“穿越站”“焕新站”聚焦地铁建设核心技术。小记者深入盾构机模型内部,观察盾构管片,并通过影像深入了解隧道掘进的全过程以及盾构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员结合广州地质特点,重点介绍了溶洞注浆工艺与暗挖法、明挖法、高架法等施工工法,深刻体会到地铁建设者的智慧与艰辛。
二楼互动区为学员提供实践体验平台。小记者通过地铁轨道模型、车站万花筒、车站透视窗、购票体验区、车票面面观、地铁模型区,对广州地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展区特别设置了“紧急情况应对”场景,小记者在模拟逃生通道中学习了紧急按钮装置的使用方法。
广州地铁博物馆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题的科普基地,通过“地质实验室”“盾构机工坊”等特色展项,为青少年提供了系统化的工程知识学习平台。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小记者掌握了地铁建设与运营的核心技术,更培养了他们的结构思维与数据意识。活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推动轨道交通科普教育的常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