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胰腺癌晚期患者曾想放弃治疗
化疗降期+机器人手术 医生为患者精准“拆弹”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通讯员 彭福祥 章智琦) “通过这次手术及病理报告,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康复之路就在前方。”近日,胰腺癌晚期患者王女士(化姓)的家属向负责手术的医生团队发来短信。最新检查报告显示,王女士的胰腺癌标志物CA19-9和CEA数值均回归正常,CT影像显示其体内的肿瘤已经消失。

谁能想到,半年前王女士还因胰腺钩突部肿瘤侵犯肠系膜上静脉,被当地医院判定为“无法手术”,一度准备放弃治疗。这场与“癌中之王”的生死博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殷晓煜教授团队的“化疗降期+机器人手术”组合拳下取得胜利。

肿瘤侵犯重要血管手术难度高

2024年底,69岁的王女士因持续性上腹部隐痛到当地医院检查,确诊患上胰腺癌。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手术难度大,素有“癌中之王”之称。因其肿瘤侵犯肠系膜上静脉显著增加手术难度,当地医院判断王女士最多只有半年生存时间。带着一线希望,王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到中山一院胆胰外科求医。

“患者第一次来医院就医时十分悲观。”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殷晓煜回忆,经过全面检查,他们发现王女士体内的肿瘤不仅体积大,还紧紧“吃”住肠系膜上静脉,手术切除难度及风险都很高。多学科团队会诊后决定先实施新辅助化疗,为手术创造条件。然而,得知需要先化疗再进行手术,王女士一度情绪崩溃:“我不想治疗了,只想回家。”

殷晓煜教授没有放弃。他特意拿出多个成功案例,与患者耐心沟通,逐一解答患者对化疗副作用、手术风险的疑虑。最终,王女士点头同意治疗。

患者化疗后迎来“手术窗口”

今年1月~5月,王女士接受了5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奇迹逐渐显现:原本高达1554U/ml的CA19-9(胰腺癌特异性标志物)降至11.9U/ml(正常范围为0.00~35.00U/ml),CEA也从9.8ug/L降至2.34ug/L(正常范围为0.00~5.00ug/L);CT复查显示,肿瘤直径从3.5厘米缩小至2.0厘米。

“这时候我们判断,手术窗口打开了。”殷晓煜教授团队建议王女士实施根治性手术,但患者却犹豫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要切胃、切胰腺、切肠道,还要重建消化道,我听说术后要疼很久,万一感染怎么办?”王女士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考虑到患者对传统手术有顾虑,殷晓煜决定采用达芬奇机器人实施手术。“机器人手术具有创伤小、精准度高的优势,能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他向王女士详细解释手术方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我们团队已经完成了上千例机器人辅助下的肝胆胰手术。”在充分沟通后,王女士终于同意接受手术。

机器人当助手精准“拆弹”

手术当天,殷晓煜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达芬奇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重建术。术中发现,多次化疗虽使肿瘤缩小,但胰腺周围组织因慢性炎症严重水肿、粘连,加上肿瘤侵犯血管,手术难度远超预期。

“就像在一堆黏连的橡皮筋中找被肿瘤侵犯的血管,稍有不慎就会大出血。”手术过程中,殷晓煜操作达芬奇机器人,精准分离肿瘤与血管,利用机械臂的灵活性完成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这场“拆弹”手术持续近9小时,最终顺利完成。

术后,王女士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已于近日康复出院。“精准化、微创化、个体化是胰腺癌治疗的发展方向。”殷晓煜表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胰腺癌已不再是绝症,规范的新辅助治疗联合微创技术,正让越来越多患者看到治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