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驾”事故责任难定?
车企+险企+鉴定机构联手,打造智能辅助事故解决方案

近年来,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多家上市险企在积极布局智能驾驶趋势下的车险升级。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当一辆开启智能辅助驾驶的车辆因避让施工护栏撞上邻车,车主与车企责任如何划分?随着智能汽车的普及,“人机共驾”场景日益增多,事故责任判定模糊成为困扰消费者、车企与保险公司的核心难题。

近日,平安产险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中心)与AITO问界推出创新解决方案——组合辅助驾驶事故责任判定一体化方案正式落地。该方案首次构建“数据存证—智能判责—司法鉴定”标准化流程,旨在提升理赔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并为车主权益提供坚实保障。

信息时报记者 马续丽 王颖婷

智能辅助驾驶事故责任判定有突破

近年来,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77.8%,就连16万元以下的市场,智驾装车率也在持续攀升。但随着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不断成熟以及成本的不断下探,人机交互模式下事故责任界定模糊成为困扰行业和消费者的核心难题。

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张琦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深入分析道:“在L2级及以下级别,驾驶员始终是责任主体,需要持续监控系统运行状况。倘若事故是驾驶员未及时接管系统导致的,那么驾驶员将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而一旦车企将驾驶自动化等级明确划分为L3、L4级,这就意味着车辆具备了有条件或高度自动驾驶能力。在此情况下,车企将成为责任主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驾驶员在未响应系统接管请求时,同样也需要承担一定责任。”这种复杂的责任划分,无疑让保险赔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近日,平安产险联合中汽中心与AITO问界推出的组合辅助驾驶事故责任判定一体化解决方案正式落地。该方案构建了“数据存证—智能判责—司法鉴定”标准化判定流程,核心目标在于消除责任认定不清的障碍,显著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在谈到此次创新项目的推动过程时表示,平安产险基于对辅助驾驶功能风险的深入研究和海量保险理赔数据的分析,创新性地设计并推出了覆盖全场景的辅助驾驶风险保障方案,积极促成与中汽中心(提供权威技术鉴定与数据存证支持)及问界汽车(提供核心车辆运行数据底座)的战略合作,确保了智能判责结果能够无缝对接保险赔付标准,使责任判定结果真正落地为高效、透明的理赔服务,切实保障车主权益。

厘清责任,三方合作构建标准化流程

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之间的差别有多大?根据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我国将汽车驾驶自动化功能分为0级(应急辅助)、1级(部分驾驶辅助)、2级(组合驾驶辅助)、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4级(高度自动驾驶)、5级(完全自动驾驶)共6个不同的等级。其中,0至2级为驾驶辅助,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员;3至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

新能源车车主刘女士告诉记者,其一段亲身经历,感受到了辅助驾驶事故责任判定的复杂性。“上次高速上前车急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没完全刹住,追尾了。保险公司花了三周才定责,过程太折腾。”为此,她对新方案充满期待:“数据存证能防止各方推诿,希望理赔真能像宣传的那样快。”刘女士说。

据了解,此次三方合作构建的标准化判定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创新与突破。具体来看,中汽数据依托自主研发的指纹存证技术,实现车辆运行数据实时加密上传与云端存证,从技术底层确保事故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不可篡改性,为事故回溯构建“技术铁证”。在此基础上,其还能面向车企、保险公司以及公检法机构出具《数据真实性鉴定报告》,以专业鉴定能力为事故数据可信度提供权威保障,为后续理赔、判责环节筑牢“可信基石”。不仅如此,基于海量事故数据,中汽数据自主研发覆盖辅助驾驶人机交互场景下的事故原因智能化分析算法模型,可秒级解析事故数据,自动生成《事故原因分析与责任判定报告》,精准识别事故类型、责任主体及因果关系链。同时,针对辅助驾驶车辆事故责任判定存在争议的情况,以权威专家团队为依托,可快速响应并提供及时、高效的车辆鉴定技术服务,切实保障鉴定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探讨

数据共享与行业协作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这一解决方案的落地,对于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不仅为保险行业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难题,提升了保险理赔的效率和公平性,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心的保障,增强了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信任度。同时,它也为车企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保障,促进了整个智能汽车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面对未来趋势,多家上市险企也在积极布局智能驾驶趋势下的车险改革。据悉,人保财险正在开发L3及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属车险产品,提前布局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新型保险风险以及保险需求。此外,人保财险配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汽研、中国银保信共同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赔偿判定技术规范》,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定责提供行业标准。

而车企拥有大量自动驾驶相关的车辆运行数据,有效利用、合理分享这部分数据可以协助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监控和事故定责,为保险产品及服务的运转创造必要条件的同时,促进产品设计和定价模型的不断完善。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曾提出,应该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智能驾驶的保险产品,结合不同技术路线和风险特点,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并通过数据共享优化保险精算模型,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