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策划 邹锦强
A06~A07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叶佳茵
A06~A07摄影 受访者供图
“找到了,这就是我家的门墩。”来自新加坡的孙阿姨在导游王烁的帮助下,历经三天走访终于找到记忆中的老宅,当她踏入老宅时泪水瞬间涌出,像这样“白发归乡”的场景正在广东侨乡陆续上演。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越来越多海外华人华侨及外籍游客得以便捷踏上寻根之旅,带动侨乡旅游市场热度攀升。广东梅州、潮汕等传统侨乡在假期迎来客流高峰,古氏宗祠等文化地标因寻根游热度刷新游客纪录。对此,记者采访多位导游,听他们讲述带团寻根的故事。
【寻根故事】
故事1
古稀老人久别重逢 两双老手交握斑驳光影
随着过境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升级以及国际航线的恢复,一种以“归乡认祖”为主题的入境游在广东悄然兴起。从业6年的资深导游黄紫君向记者透露,今年她接待了十多个此类主题的旅行团,游客多为东南亚、澳大利亚、德国等地的华侨后代。他们带着家族记忆跨越重洋,在广东著名侨乡(如潮汕、梅州、江门等地)开启“寻根之旅”。这类游客集中在60至70岁之间,常以4至10人的小家庭团形式出游,成员涵盖华侨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他们不求走马观花式打卡,更倾向深度文化体验。”黄紫君介绍,行程通常以休闲游为主,避开高强度徒步路线,转而安排宗祠探访、非遗手作、乡野茶席等慢节奏活动。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接待的马来西亚华侨林阿伯一行。75岁的林阿伯在村干部协助下,与儿时玩伴、同为古稀之年的陈老伯重逢,拄着拐杖的陈老伯花白的眉毛剧烈颤动着,两人对视的瞬间,时间仿佛倒回到两人孩童时在村子里一同嬉戏的时光。林阿伯的南洋口音里裹着潮汕乡音,激动地向陈老伯打招呼,祠堂天井的阳光穿过香火气,在两人交握的手背上投下斑驳光影,两位老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思念化作热泪,紧紧相拥的场景令在场者无不动容。“很多游客最初对寻亲不抱期待,但通过村委会协助,几乎都能找到血脉相连的亲人。”黄紫君说。
从宗祠红砖到广式早茶,从侨乡旧事到现代商贸,归乡认祖游正以情感为纽带,串联起海外游子的记忆与现实。随着文旅融合深化,这种兼具文化寻根与家庭温情的旅行方式,或将为入境游市场注入更多人文温度。正如黄紫君所言:“当白发老人站在祖宅门槛前,指着老照片向孙辈讲述先辈故事时,我们传递的不只是路线,更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故事2
当同乡导游遇上同村阿姨 手机旧照牵出寻乡线索
在潮汕侨乡的街巷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导游。他们不仅是行程的规划者,更是文化的摆渡人,用专业与温情连接着海外游子与故土的血脉。从业10年的潮汕导游王烁,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接待的寻亲团以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华侨居多,大多数以小团队为主,进行深度沉浸式旅行体验,如当地饮食、家乡文化体验等。
王烁与寻根游的结缘始于一次偶然的接待任务。两位来自柬埔寨的潮汕后裔姐妹,带着祖辈口中的家乡记忆,希望在广州找到失联多年的祖籍地。“她们的故事让我想起自己的姑婆——同样是潮汕侨胞,同样在异国他乡漂泊。”王烁回忆道,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成为他深耕寻根旅游的初心。王烁的家族故事是侨乡历史的生动写照。他的姑婆早年下南洋,后定居加拿大,虽未谋面,但家族微信群里的乡音交流,让他对侨乡文化始终抱有特殊情感。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在接待游客时更能共情。为胜任这份工作,王烁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沟通能力,提前了解行程中关于游客的家乡信息等。
在王烁的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是去年帮助新加坡孙阿姨寻根的经历。这位六旬老人,凭着三十多年前的模糊记忆,在王烁的帮助下寻到位于揭阳的老宅。在带团的路上,孙阿姨用带着南洋口音的潮汕话向王烁描述记忆中的老宅和村子,并展示了手机里面一张显示了家族所在村落“京岗村”的照片,让王烁发现原来孙阿姨跟他是同乡,他也有亲戚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经过多番打听,历经三天走访,孙阿姨终于在王烁的协助下找到老宅。“当她踏入老宅时,旧时的记忆涌上心头,泪水瞬间涌出。”王烁说,这种场景在寻根游中屡见不鲜——踏入宗祠时的肃穆、听到乡音时的哽咽、触摸族谱时的颤抖,都是文化基因被唤醒的瞬间。孙阿姨后来跟王烁说,她明年还将带着子孙后代一起前来拜祖。
面对游客提出的“刁钻需求”,王烁总结出一套独特方法。例如,先帮助游客整理家族信息,绘制家族谱系图,明确宗亲的辈分和亲属关系。然后,联系当地的姓氏宗亲会、家族祠堂管委会等组织,借助他们的人脉和资源进行查找,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寻亲网站等平台发布寻亲信息,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增加找到宗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