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7: 经济能见度
  • 导游变身“文化摆渡人”,“寻根游”里巧解乡愁结

    故事3 爆竹声中宗亲列队迎 祠堂叩拜礼超越所有语言 导游黄敬乾是一位“家族史里流淌着华侨基因”的潮汕普宁人。今年4月,马来西亚卢氏寻根团的接待经历让黄敬乾至今难忘。当车队驶入揭东,爆竹声中,从深圳、东莞、湛江赶来的宗亲列队相迎。祠堂香案前,家乡长者与海外归来的晚辈行叩拜礼,这种仪式感超越了所有语言,“祠堂祭拜仪式让我心生敬意,大家分布在天南海北,因为血缘又重聚回到祠堂之下。”这些文化基因的觉醒时刻,构成他导游生涯的“高光集锦”。 相较于常规旅行团,黄敬乾更享受寻根团特有的“情感共振”。“他们眼里都是游子望见故乡的炽热。”为精准解读这份乡愁,他研究华侨历史,了解华侨文化习惯以及潮汕姓氏分布,如普宁的“四大家族”:洪阳方、西社黄、果陇庄、北山许。在他看来,每个姓氏背后都是一部迁徙史诗,而导游要做的是“把泛黄的族谱翻译成现代乡音”。 据悉,黄敬乾的寻根导游生涯始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家族对话。他的伯祖公为谋生计下南洋至泰国,定期寄回的侨批曾支撑起整个家族的生计。“没有伯祖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份血脉相连的感恩,驱使他深耕华侨文化领域。当新加坡普宁黄氏宗亲团通过他找到祠堂宗族时,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正成为无数家族故事的“引路人”。 【代际对话】 年轻人心仪潮剧脸谱 老人家怀念祖屋美食 王烁认为,华侨华人对潮汕文化的认知呈现显著代际差异。老一辈更注重宗族仪式,而年轻一代更倾向沉浸式体验。“一些年轻人对潮剧脸谱绘制、工夫茶冲泡等互动项目兴趣浓厚,对祭祖流程反而感到陌生。”这种变化促使他调整服务策略:在保证传统仪式完整性的同时,增加非遗手作、侨批解读等体验环节。 为平衡商业服务与文化传承,王烁摸索出“动态平衡法”——在游客用餐或休息时,他会重点关注服务细节;而在参观侨批文物馆、祠堂等文化地标时,他会结合实物讲述历史背景。“比如在解释潮汕‘营老爷’习俗时,我会从神明崇拜讲到宗族互助,让游客理解背后的社会逻辑。”这种深度讲解,往往能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导游黄敬乾也认为老一辈的华侨对于寻根文化有一种执着,他们热衷于回到家乡,走一走家乡的祖屋,看一看家乡的风景,吃一吃家乡的美食。而对于年轻一辈,对家乡的了解则是比较模糊,更多的是陪伴父母,代际差异在寻根诉求中尤为明显。 【行业痛点】 会“讲古”的不会小语种懂外语的难解族谱密码 近年来,华侨寻根团呈现“小而深”的趋势。王烁观察到,近三年来20人以下的定制团占比超70%,且行程从3天延长至7天以上,“游客更愿意花时间学习潮绣、潮菜制作,甚至参与族谱修订。”这种转变对导游专业度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潮汕地区目前的寻根导游普遍存在“懂历史但语言弱”的问题,尤其是泰语、越南语等小语种人才严重短缺。 谈及行业未来,王烁认为档案数字化是关键。他建议建立区域性的侨乡档案数据库,整合族谱、方志和侨批影像,同时加强跨行业协作。“比如与高校合作培养双语导游,与科技公司开发智能寻根App,让寻根更高效、更精准。” 尽管寻根游充满温情,但接待跨国游客仍需应对多重挑战。黄紫君坦言,语言障碍首当其冲:“深奥的方言词汇和宗族文化术语,常需要反复解释。”此外,饮食禁忌与卫生标准差异亦需周全考量。 【破局之道】 建立数字族谱库 培养小语种导游 在黄敬乾看来,寻根游的价值在于文化血脉的延续。近三年华侨寻根团的数量越来越多,呈现“小团化、深度化、常态化”趋势。黄敬乾观察,超七成游客首次寻根后即与家乡建立长期联系。当前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集中体现在服务专业度与深度需求的匹配度上。优秀潮汕导游已率先实现角色转型,他们能精准解读祠堂楹联中的家训密码,生动还原侨批背后的家国故事,甚至协助开展族谱世系考证。 但不可否认,部分从业者仍停留在景点讲解层面,对华侨文化、潮汕移民史等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黄敬乾认为,未来“寻根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多方面增加交流与合作,建立潮汕寻根信息库,实行资源共享;培养小语种导游;善用“互联网+侨文化”模式,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短视频展演潮汕民俗、直播连线海外宗亲会等活动,建立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链接。 【记者手记】 寻根之旅,正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当马来西亚卢氏宗亲在普宁祠堂前叩拜祖先,当新加坡孙阿姨凭着记忆碎片寻到揭阳老宅,寻根游早已超越旅游产品的范畴,成为海外游子与故土血脉的深度对话。这场由免签政策催热的文化现象,正在广东侨乡的宗祠砖瓦间,书写着华人文化认同的密码。 寻根游的走热,本质是文化记忆的觉醒。老一辈华侨在宗祠香案前颤抖的双手,丈量着的是百年离散的距离;年轻一代对广东文化的好奇,折射出传统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的创造性转化。当非遗手作体验取代走马观花,当侨批解读融入行程设计,文化传承便找到了更具生命力的载体。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恰是文旅融合该有的温度——既守护庄严的仪式感,又创造鲜活的体验场。 当宗祠楹联中的家训密码被破译,当侨批里的家国故事被还原,寻根游才能真正实现从“情怀消费”到“文化传承”的跃升。在这场跨越重洋的归乡之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逻辑的成功,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根脉的珍视。当导游成为“文化摆渡人”,当宗祠化作“精神图腾”,寻根游已然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柔性使者。这或许正是文旅融合最动人的注脚: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代代相传。

  • A1: 头版
  • A2: 要闻
  • A3: 广州新闻
  • A4: 好人365
  • A5: 广州新闻
  • A6: 经济能见度
  • A7: 经济能见度
  • A8: 特别报道
  • A10: 广州新闻
  • A11: IT
  • A12: 广告
  • A13: 商周刊
  • A14: 财金
  • A15: 天天福彩
  • A16: 公益体彩
  • Z1: 工商广告
  • Z2: 工商广告
  • Z3: 版花广告
  • Z4: 信息时报
  • Z5: 信息时报
  • Z6: 信息时报
  • Z7: 信息时报
  •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