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犬猫治疗跨界转型诊治万余只异宠,看“90后”宠物医生的“非常规”道路
异宠诊疗室:“无米之炊”这样解决

正在等待治疗的水豚。

为宠物龟做CT。

吴志坤从犬猫治疗跨界转型,至今已诊治万余例异宠。

吴志坤为鹦鹉鱼“凸凸”做穿刺手术。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杨丽容

本版摄影 受访者供图

广州有一些特殊的“生命驿站”,这里的“病人”千奇百怪:从几克重的守宫到几百公斤的陆龟,从色彩斑斓的鹦鹉到憨态可掬的龙猫。这些驿站的主治医师,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须无穷的创意和一颗柔软而坚韧的心。近日,记者走进异宠医生的诊室,带你一起聆听那些关于生命、爱与“非常规”救治的暖心故事。

470元 VS 25元

“天价”针疗

背后的情谊

市民林女士的鱼缸里游动着一条特别的鹦鹉鱼。它叫“凸凸”,身价不过25元,有着一副微微上翘的“微笑唇”造型,陪伴林女士六年,在观赏鱼界算得上“老寿星”了。有一天,林女士发现“凸凸”的肚皮上鼓起了一个鸽蛋大小的肿块,它游动困难,连标志性的“微笑”都显得勉强。

林女士跑了市内好几家宠物医院都被婉拒。就在她打算放弃时,她终于找到了能接诊水生异宠的医生。只见医生在水中打氧麻醉,在诊疗台前轻柔地将“凸凸”托起,熟练地操作B超设备。医生指着屏幕对林女士说:“肿块边界清晰,是个囊肿,做穿刺抽液就能解决。”手术室里,医生手持一根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细针,在B超引导下精准刺入囊肿,把淡黄色的脓液缓缓抽出。最终,治疗费加上检查费,林女士花了470元——这足够买19条新的鹦鹉鱼了。

面对旁人“值不值”的疑问,林女士抚摸着康复后欢快游动、重现“微笑”的“凸凸”,坚定地说:“‘凸凸’是我的老朋友,它陪伴我六年,它的生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价值470元的针疗,不仅治愈了“凸凸”的身体,也诠释了人与宠物之间超越物种的情感联系。

从犬猫到异宠的跨界转型

异宠医生三年接诊万余例

记者了解到,为“凸凸”做手术的医生叫吴志坤,今年29岁。近三年,他诊治过的异宠达万余例。

202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只难产的刺猬被送到医院,成为吴志坤涉足异宠诊疗领域的开端。凭借此前在犬猫麻醉手术方面积累的经验,他成功为刺猬实施了剖腹产手术。此后,他边观察边学习,不断积累异宠诊疗经验。他发现,虽然异宠种类繁多,但部分基础理论与之前所学存在相通之处,例如鹦鹉的一些基础理论就与家禽类似。

吴志坤介绍,走出校园后,他发现犬猫数量增多且医生稀缺,便从犬猫传染病治疗入手开展工作。近年来,犬猫疾病谱发生变化,传染病减少,内科、内分泌及肿瘤等疾病增多。“这也反映出宠物公共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大家养宠越来越精细。学校所学的动物医学知识是成为兽医的基础,但对于异宠诊疗而言针对性不强。”吴志坤坦言,从事这份工作越久,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越少,诊疗也越来越谨慎。

用胶布牙签替代万元耗材

创造力先行巧治“无米之炊”

异宠的种类繁杂,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疾病特点。吴志坤介绍,例如,鹦鹉的麻醉与犬猫就有很大差异,鹦鹉有肺和气囊,气流循环特殊,麻醉时需“预吸氧”,且要特别注意呼吸起伏,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致死。因此,他每天要投入大量时间学习,与同行不断交流。最近,他正在研究如何为细小鸟类动物做接骨。

“给异宠治病,药品和耗材是难题。”吴志坤说,一方面,针对异宠的专用药品和耗材相对较少,很多时候只能使用犬猫的药品和耗材,但规格往往不合适。例如,犬猫的骨板对于小鸟来说太大,无法使用。另一方面,即便有适合异宠的耗材,价格也较为昂贵。

如外固定支架,市面上一套专为鸟类、小型哺乳类等异宠设计,由医用镍钛合金制成的克氏针价格高达七八千元,是犬猫耗材价格的数倍。为解决这些问题,异宠医生不得不发挥创造力。比如,在给小鸟做骨折固定时,没有合适的细钢针,就选用无菌加长注射器的针头代替;给鸟胫骨骨折固定时,会用胶布和牙签,成本低且效果不错。

“异宠医生不仅要与动物打交道,更重要的是与人沟通。”从业七年,这是吴志坤总结的重要经验。在异宠诊疗过程中,与宠物主建立信任至关重要。宠物主往往只能描述宠物不吃东西、精神不好等表面症状,难以准确传达宠物疼痛等细微感受。医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帮助宠物主准确识别动物的真实病情,还需向宠物主详细解释治疗方案,以建立信任。

在众多诊疗案例中,有一位宠物主让吴志坤印象深刻。一位小女孩养了三只小鸡,因饲料不当导致小鸡缺乏维生素,出现无法站立行走的症状。吴志坤建议女孩购买合适的鸡饲料,虽然最后只有一只小鸡正常长大,但女孩的家长依然对医生表示感激,并送来了锦旗。

“这样的信任尤为可贵。”吴志坤坦言,这让他十分感动。生命的形式或有不同,但渴望健康、被善待的心同样珍贵。支撑宠物主与医生的,一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创造奇迹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