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洋楼潘氏大院开门迎客
该建筑位于海珠区南华中路,逢周六开放

▲位于海珠区南华中路的潘氏大院。
▶市民穿着旗袍前来打卡。
微社区e家通记者 蔡晓素 摄

一座城市的魅力,离不开风情独特的建筑。这些建筑是一方水土无可替代的人文底蕴,亦是见证历史变迁的纪念碑。在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231号,一座百年洋楼开门迎客,这里曾是18世纪富商潘振承第五世孙潘佩如的私宅,也是海珠区第一栋西式楼房。

历经百年室内构件依旧完整

沿着南华中路一直向前,在海幢公园对面可以看到一扇铁门,透过斑驳的铁门望去,一座金碧辉煌的黄色建筑瞬间跃入眼帘,这便是潘氏大院。走入这座百年洋楼,只见大楼前有高高的十余级石阶,主楼基座被处理成半地下室,可作储物之用,亦有防潮之能。园内满植树木,以鸡蛋花树最显眼。

一楼大厅通往二楼的木制楼梯扶手和楼梯底部均有精致的雕刻。从楼梯步入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门上的彩色玻璃,玻璃上雕刻有玉兰花图案。大厅与阳台之间用百叶门隔断。阳台地砖是百年前欧洲流行的几何印花图案,边缘虽有些磨损,但线条依然清晰。主楼的上下两层大厅都有旧时留下来的“豪华”吊灯,中西建筑元素共存。“所有的室内构件虽经近百年,结构依然完整,尤以木地板最为精美,光亮照人。”现场讲解员介绍,“这些木地板全为进口柚木,在当时是很高档的木材。”

兴建洋楼是为了方便上班

据悉,潘氏大院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整座大院主楼宽12米、深12米、高10米。建筑初建时,南面海幢古寺园林,北濒滔滔珠江,西靠溪峡清流,漱珠桥横跨其上,闲中有静。潘氏大院与周边的潘氏家庙、宗祠及其附属花园、河涌等组成独具特色的潘氏建筑群。

潘氏大院是较早吸收西方建筑艺术、采用西方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建造的欧式洋楼,属于近现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兴建潘氏大院的潘佩如,又名潘宝珩,为潘振承的第五代传人。建这样一栋洋楼是为了方便主人去上班。原来,潘佩如当年在粤垣电灯公司做经理。粤垣电灯公司被广州人称为“五仙门电厂”,旧址位于潘氏大院对岸,即如今的沿江西路。为了上班方便,1908年至1909年间,潘佩如在粤垣电灯公司对面珠江河岸海幢公园附近建了这座“洋楼”。2008年12月19日,潘氏大院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海珠区老年大学西校区在这里办学。

逢周六开放,同一时段限流

记者了解到,近日潘氏大院对外开放参观,开放时间为每周六(9:00~12:00,14:00~17:00),市民可通过“海珠老年大学”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潘氏大院工作人员介绍,自开放以来,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市民还特地穿着旗袍前来参观。市民陈小姐介绍,自己非常喜欢老建筑,一直想来潘氏大院打卡,在网上看到可以预约参观,于是约上摄影师一起过来,“我觉得中式旗袍与西式建筑相得益彰,所以特地穿上旗袍,希望可以拍出更加独特的照片。”

8月6日,海珠区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发布《潘氏大院游览限流公告》,为保障市民游览安全及文物建筑保护,潘氏大院即日起执行市民游览瞬时承载量管控。严格控制同一时间段内游览人数,潘氏大院房屋最大安全接待量为50人。若达到上限,将暂停入场,待人员分流后再有序进入。

微社区e家通记者 蔡晓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