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通讯员 陈佳佳) 近期多雨潮湿,加之天气炎热,不少人出现身体疲倦、消化不良等问题。
天气潮湿闷热,身体为什么会不适?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脾胃病科主任赵小青表示,湿气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病理概念,指人体内异常积聚的水液代谢产物。当人体水液运化失常时,这些本该被代谢的“废水”滞留在体内,形成致病的湿气。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主要在潮湿多雨时侵袭人体,容易阻滞经络,导致关节酸痛、头身困重、皮肤出现湿疹等。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则水湿停滞,形成内湿,表现为舌苔厚腻、口黏、大便溏稀、腹胀、皮肤油腻或长痘等。内湿常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食物、缺乏运动、情志失调等导致。
为了祛湿,不少街坊日常会煲祛湿汤和祛湿茶饮用,但有时却感觉没有什么效果。赵小青表示,这是因为大家没有做到“辨证施膳”,祛湿时一定要分清证型。
湿 热 型
症状:口苦口臭、面油多、小便黄、大便黏滞臭秽。
冬瓜薏仁排骨汤
材料:排骨300克、冬瓜500克(带皮)、薏仁30克、生姜5片、赤小豆20克、陈皮1瓣。
做法:薏仁干炒3分钟,排骨冷水浸泡1小时,和生姜冷水下锅,煮沸后撇去浮沫,转入砂锅中,加薏仁、赤小豆、陈皮同煮;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40分钟,加入冬瓜块再炖20分钟。
功效:清热祛湿、利水消肿。
赤小豆薏米蒲公英茶
材料: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蒲公英5克、芡实15克、茯苓10克。
做法:薏米干炒至微微发黄,赤小豆提前浸泡2小时,所有材料冷水下锅,大火煮沸转小火煮40分钟,滤出茶汤。
功效:清热祛湿。
脾虚湿困型
症状:由脾虚加湿浊导致,表现为食欲差、饭后腹胀等。
五指毛桃白扁豆茯苓炖瘦肉汤
材料:猪瘦肉300克、五指毛桃30克、白扁豆30克、茯苓20克、陈皮3克、生姜5片。
做法:五指毛桃洗净后冷水浸泡30分钟,白扁豆干炒至微焦黄,瘦肉切块焯水;所有药材装入纱布袋内,和瘦肉、姜片一同放入砂锅,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最后15分钟加枸杞10克。
功效:健脾祛湿补气。
四神茶
材料:茯苓15克、莲子15克、山药15克、芡实15克。
做法:所有药材洗净后再浸泡30分钟,莲子去芯;在清水中放入所有材料,煮沸后转小火煮30分钟。
功效:健脾祛湿。
寒湿型
症状:由脾阳虚、湿浊导致,表现为怕冷、手脚凉、腹泻(水样便)等。
陈皮砂仁粥
材料:大米100克、陈皮5克、砂仁3克。
做法:陈皮洗净后剪成细丝,砂仁用擀面杖轻压破壳,大米淘洗后冷水浸泡30分钟;锅中加水煮沸,下米和陈皮,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40分钟,关火前5分钟加入砂仁,关火焖10分钟。
功效:健脾祛湿、理气和胃。
花椒炖猪肚
材料:新鲜猪肚500克、花椒10克、生姜10克、白胡椒粒5克、山药100克。
做法:猪肚内外用面粉和白醋揉搓5分钟,去除黏液;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焯水5分钟,捞出刮净内壁白膜,切条备用。砂锅中加水1500毫升,放入猪肚、生姜、米酒,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转小火炖1小时,加入花椒、白胡椒继续炖40分钟,最后加山药炖20分钟,以食盐调味。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祛湿。
茯苓白术干姜茶
材料:茯苓10克、白术10克、干姜3克、陈皮3克、甘草2克。
做法:茯苓、白术提前用冷水浸泡30分钟,陈皮撕成小块,所有药材冷水下锅,大火煮沸,转小火煮20分钟。
功效:健脾祛湿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