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毕业求职季 警惕“培训贷”变陷阱
信息时报讯 (记者 何小敏 通讯员 钟晓丹) “这个岗位简单易上手”“你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在公司兼职”“完成培训就可以直接入职”“包学包会包就业”……既能学技能,又能赚工资,这么理想的offer靠谱吗?近日,多名求职者就遇到这样的“好事”,可班还没上,就背上了大额债务。天河法院“庭所”合力,为毕业生解绑了“培训贷”。 万元培训包就业 果真是令人心动的offer? 法院介绍,小唐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前不久投递了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媒体运营岗位。经过一番面试和个人能力测试后,公司表示小唐很符合他们公司的用人要求,但技术能力尚不足以胜任岗位。 “其实你资质挺好的,就是少了点实训经验。这项不足可以通过我们公司的培训课程弥补,你要不考虑下?”正当小唐失望之际,公司HR抛出了“橄榄枝”,提议小唐参加公司开办的媒体运营课程,并承诺可以提供就业服务,保证小唐“有工开”。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小唐同意了培训建议,并与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实训带教协议》,报名参加了该公司开办的媒体运营课程。协议约定,公司为小唐提供为期三个月的培训课程,并提供就业服务。协议签订后,小唐在公司人员的引导下,通过网贷平台贷款了2.6万余元支付培训费。 然而,上了几节课后,小唐就发现“课不符实”:课程内容都是网上常见的基础操作,没什么含金量。小唐随即向公司要求退课退款,却被告知《借款合同》尚未到期,即便退课也需每月按时支付贷款。 与小唐有同样经历的,还有13名“同班学员”,均是应届毕业生。 “法庭+司法所”联手 72小时闪电“解绑” 2024年6月12日上午10时,小唐等一行14人来到了天河法院智慧城法庭,希望通过诉讼方式为自己“解绑”。 在了解案件的始末后,庭长廖敏敏判断该纠纷属于涉众纠纷,关系十余名毕业生的前景,应当从快处理。她立即查询是否有课程开办人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其他关联案件,并详细向小唐了解课程报读过程、培训金额、贷款细节等情况。另一边,她马上联系了涉案公司所在地的新塘司法所,向其了解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情况,同时让新塘街道联点法官陈宇帆跟进后续工作。 当天下午,智慧城法庭就收到了新塘司法所的情况反馈: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确实具备教育培训资质,并提供了培训课程。然而,学员们的悟性、水平各不相同,培训内容有益与否也“见仁见智”。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应届毕业生的小唐等人,经济能力尚不足以背负这么一笔“培训贷”。 经过研判分析,智慧城法庭决定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与新塘司法所分别同步开展调解,力求高效化解纠纷。 法庭内,法官耐心阐明法律法规,明确告知培训协议是有法律效力,结合时间成本、诉讼风险等为小唐等学员分析利弊;司法所人民调解室内,人民调解员从经营风险、诉讼影响等角度出发,指出该培训协议是格式合同,并强调小唐等人的现实困境,努力劝说公司适当退还部分费用。 2024年6月14日凌晨2时,在法庭、司法所、街道办、人社等部门多方协调下,小唐等14名学员与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承诺在核算确定每名学员的培训成本价后退还剩余款项,并涂销学员的相关借贷记录,退还款项将会在6月、10月、11月、12月分批退还。 事后,法官还对双方进行了教育提醒,小唐等学员作为成年人,签订合同前应深思熟虑,对性质不明的贷款应明确拒绝;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企业,也应及时审视调整合同模板,做好合同签订前风险告知工作,尽量优化课程,避免再次发生纠纷。 7月8日,法官陈宇帆致电小唐回访,小唐高兴地说:“我已收到退还的学费,借贷记录也都涂销了,现在已找到了工作,谢谢法官!” 经与新塘司法所确认,安排在6月份退款的3名学员均已收到退款。 法官答疑 又逢毕业季,如何成功就业、怎样提高个人竞争力成为了同学们的头等大事,各种“套路”层出不穷,应注意识别。 “培训贷”是否靠谱? 答:不靠谱的是个别企业,而非“培训贷”。 “培训贷”是专为面向教育培训机构推出的金融服务,旨在为学生、家庭、在职人员等提供信用借贷,以帮助求学者解决资金压力,获得教育培训机会。然而,部分企业却将其作为敛财手段,让“培训贷”逐渐偏离其正常的属性。 “招转培”违法吗? 答:“招转培”不一定违法,但必定有违企业良心。 “招转培”是否违法,不仅要看企业是否具有教育培训资质、是否提供了课程,更要结合双方之间签订的《培训协议》的条款内容作分析判断。即便企业存在“招转培”行为,若企业具备合法教育资质,且确实提供了内容相符的培训课程,则不构成违法。 但如果企业是假意“招聘”,实则是为开班授课“拉人头”、赚取培训费,则违背了诚实守信原则,严重的可能构成欺诈。 法官小贴士 1.职业规划要做好,自身需求最重要 职业意向、技能水平、经济条件,自身情况要认清。新兴职业年年有,没有“最好赚”岗位。行业背景、岗位要求、薪酬水平,求职背调要仔细。盲目跟风不可取,脚踏实地最安心。 2.法律不是玩笑话,签订合同需想清 公司“画饼”不全听,培训建议要衡量。入职培训“不要钱”,技能培训“可开价”。名字不能随便签,付钱切记莫心急。正规合法的公司很多,东家不打打西家。勿要为了快速“上岸”,亏了时间又亏钱。 3.合同条款要细读,机构“身份”要核实 防人之心不可无。办学许可、信誉口碑、诉讼风险,机构情况要核实。借贷非小事,贷款“条条”要确认。金额、利率、期限、还款、违约责任,事事项项要清晰。回答模糊必追问,敷衍了事赶紧跑。 4.学法知法好处多,风险意识要提高 “美好”承诺要警惕,“0首付”“包开工”诱惑你。通讯记录、合同副本、付款凭证,重要证据要留底。虚假宣传、合同欺诈,种种情形要留心。消委投诉、法律援助、法院诉讼,维权救济要弄清。
-
实体药店买药为何比网络药店贵?
信息时报讯(记者 郭展鹏)线下买药价更贵?昨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发布利民惠民政策,并就外界关注的问题答疑。 去年9月,广州市民李先生因为喉咙痛,在番禺区厦滘村的一间药店买药,店内服务员向他推荐一款维C、维E颗粒。付款后他发现,这款药每包3克,一共15包,价值128元,平均每包8.5元。一款维生素补剂竟要上百元,让李先生感到不解,他在网上平台搜索后发现,同品牌同规格的药只要44.1元。在节目采访中,有市民坦言,会倾向选择第三方平台买药,也有市民表示,会选择在实体店买药,其中一个原因是可以使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支付。 省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处长韩惠东介绍,现在医院、实体药店和网络药店的价格均为市场定价,价格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有合理的差异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价格差异过大,或者有一些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差异化的定价,则是不合理的。针对这一现象,目前全省部署专项治理行动,处于收尾阶段。 从市民的理解来看,是不是因为线下支付可以用医保,因此价格会高一点?韩惠东表示,网络药店的一些药品价格相对实体药店的药品价格差异较大,有部分是促销手段,有部分是平台补贴。“另一方面,如果网络药店价格相对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而在线下药店价格虚高,尤其是医保药品,用比较高的价格卖给参保人,这样的行为是违规的,如果遇到像医保药品线上线下差距非常大的,这种线索也可以提供给我们。”市民可通过两种方式反映,一是通过12345,二是直接向当地的医保部门反映。 广州市医保中心副主任潘惠娟介绍,广州将在8月上线线上买药医保支付功能,届时平台上可实现对比价格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