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刘丽莹 通讯员 穗规资宣)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结合广州市实际,昨日,广州编制《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下称《规划》)并正式印发。同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就《规划》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实现广州市域至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 广州交通的发展和变革,撑起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繁华盛景,牵引广州迈向“中心型世界城市”。 交通服务目标方面,《规划》提出,到2035年,广州将高水平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实现中心城区至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市域至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 交通发展指标方面,《规划》提出,让中心城区45分钟通勤时间内居民占比≥90%,市域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轨道站点800米半径人口就业覆盖率≥60%等,推动广州交通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打造逐梦低空的天空之城 广州历来重视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先后开展三轮综合交通规划。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姜莉表示,这是广州第三轮综合交通规划,也是首次建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上的综合交通规划。 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方面,《规划》提出,扩容提质白云机场,布局通用航空机场,发展低空飞行,构建韧性高效的多机场体系,打造逐梦低空的天空之城。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拓宽国际航运通道,完善海铁、江海等多式联运体系,增强湾区世界级枢纽港的整体竞争力。升级辐射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的铁路网络,打造面向中南半岛的国际型枢纽,构建十大对外高铁通道。 编织大湾区密集交通网络方面,《规划》提出,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支撑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发展。依托轨网+路网,以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为核心,10个大型物流枢纽为骨架,N个物流骨干节点为补充,强化海陆空多式联运,构建华南最强交通运输网络,夯实枢纽经济中心地位。 姜莉透露,广州将继续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同时积极发展低空飞行,构建城市多机场体系。加快南沙港5期以及20万吨出海航道等建设,拓展广州港“无水港”口岸功能,积极开拓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的航线。 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非机动车”属性 交通发展模式顶层设计方面,《规划》提出,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以轨道交通发展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建设步行友好城市,提升自行车和步行服务品质,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非机动车”属性,引导市民合理使用小汽车。推行分区差异化出行模式,在中央活力区率先实现轨道+步行的“零碳”交通示范区;在中心城区鼓励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外围区域营造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综合交通系统。 交通服务品质提升方面,《规划》提出,对生活性道路的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在中央活力区内实现机动车道与慢行道的空间比例1:1,提供更多的步行和骑行空间。对城市街道要素进行精细化设计,健全15分钟生活圈交通设施,营造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推动乡道、绿道、碧道、城市道路多道融合,打造520公里山海骑行道和2500公里乡村风景道。 交通新技术新应用发展方面,《规划》提出,加快交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低空飞行,探索低空空域管理,完善低空飞行配套基础设施体系。促进交通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化和可视化技术,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积极发展自动驾驶、交通智控、“地铁+智慧”地下物流系统等,推进交通新技术先行先试。加快交通设施网、服务网、运营网等智能网联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出行服务品质。 同时,《规划》提出,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与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相结合,梳理包括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建设、与湾区及都市圈城市交通衔接、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系统建设以及提升城市交通服务品质等方面建设计划,下一步逐步纳入“十五五规划”中,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