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投资股市买金条 “存款搬家”正在上演
从央行公布的8月金融数据可见,居民存款的超季节性下行态势已持续两个月,非银存款则再度增加。相比之下,8月以来A股单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成交量明显放大,同时A股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表明股票市场资金更为活跃。此外,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站上30万亿元关口,其中个人投资者较年初新增1029万个;上半年金条与金币销售零售投资需求升至239吨,“投资金”市场如同金价走势一路走高……由此可见,在资本市场走强与利率下行的双重影响下,越来越多投资者正在进行“存款搬家”。 策划 邹锦强 A05~A06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梁海祥 A05~A06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案例一: 买股票 “Z世代”入市2个月收益可观 “现在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把钱存着也没什么收益,不如试着让资金‘动起来’。”在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居民理财需求寻求新出口的背景下,从大学开始就有股市实操经验的“Z世代”大学生牧之(化名)向记者分享了他近期“存款搬家”至股票市场的经历。 据悉,牧之与股市的缘分始于大一。当时,他接触到“东方财富杯”炒股比赛后逐渐对股市产生兴趣,后因准备考研而对股市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所以“暂别”市场。今年以来,随着银行存款利率持续向下,看着银行存款的收益越来越“薄”,牧之再次将目光投向股市,“既然存款没多少收益,不如把部分存款转成股市投资,用长期持有的思路做配置。” 从今年7月起,牧之拿出存款中的2万元投入股市。截至采访当天,这笔资金收益率已经达到108.55%。谈及其投资理念,牧之认为股市投资上要拒绝投机,做长期主义投资者,把股票当成复利的工具。“以前吃够了‘贪婪’的亏,现在我给自己定了规矩,止盈点和止损点都设在5%~10%。”他解释,只要个股涨幅达到预期,就果断止盈,避免“贪心等更高”导致收益回吐;如果亏损超过10%,不管多舍不得都必须“割肉”,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在存款利率下调背景下,年轻人该如何理财?牧之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年轻人不要怕接触市场,可以拿出小部分资金尝试操作。“资金只有流动起来,才可能产生价值。”但他也提醒大家,尝试不代表“瞎折腾”,要搞懂基本逻辑再入场,同时不要把所有钱都投进去,更不能借钱炒股。 “最重要的是,要从亏损中总结经验,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在牧之看来,当下的存款利率环境其实是倒逼年轻人思考“钱的增值方式”,与其让存款躺在银行“缩水”,倒不如主动学习投资知识,把股市当成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案例二: 买货币基金 “准活期”“微收益” 货币基金成存款有效替代 和投资股市的牧之不同,李女士选择的是将资金从存款转向货币基金。由于活期存款收益接近零,在银行经理的推荐下,李女士选择买货币基金。她表示,货币基金收益更稳且能随用随取,比活期存款更划算。目前,该基金7日年化约1.77%,远高于0.05%的活期存款利率。 “孩子开学交费时,我通过手机操作就能实时赎回到账。不仅比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活期计息更方便,收益也相差不大。”李女士认为,货币基金尤其适合存放日常备用金,既比存款灵活,收益又比活期高不少,也无需为存款利率下降而纠结。 记者了解到,除了直接参与股票市场,公募基金也是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规模合计35.08万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同时也是自2024年以来公募基金总规模第10次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货币型基金是7月份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主力军,单月总规模大幅增长3813.84亿元,环比增幅达2.68%。 有公募基金人士指出,当前权益市场虽呈现回暖态势,但其波动风险与未来不确定性并未消除;与此同时,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推动部分银行存款流向货币基金,而货币基金对比活期存款有明显的收益优势,在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货基规模持续实现稳定增长。 普益标准研究员屈颖指出,自2022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经历多轮下调,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降至2%以下,已经难以满足投资者和企业对“保本+略高收益”的需求。在低利率常态化背景下,存款的边际收益吸引力显著减弱,促使资金自然转向风险可控、流动性强的替代性资产。 其中,货币基金与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具备优势。货币基金与现金类理财产品通常具备“准活期”和“微收益”的特征,既可满足流动性需求,又能提供略优于存款的年化回报。对流动性要求较高、风险偏好较低的居民和小微企业而言, 构成了对存款的有效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