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们是广州守护者 用担当点亮万家灯火
“预警先锋”邓文剑: 追风逐雨守防线,用精准预报护万家灯火 “我会尽最大努力,让每一次天气预报更加准确。”这是广东省气象台助理首席预报员邓文剑的承诺。怀揣“预知天气护平安”梦想投身气象事业的她,18年来在风云间追风逐雨,以“拼命三娘”的劲头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每年“龙舟水”来袭,邓文剑就得过上日夜颠倒的日子。“有时候要到凌晨才能回家,所以干脆直接在值班室过夜。”2019年,邓文剑全年值班102天,超过同岗位人均值班量的27.5%。“作为党员,我责无旁贷。”面对高强度工作,她总是轻描淡写带过。 “我会尽最大努力,让每一次天气预报更加精准。”这是邓文剑的心愿。2009年,她参与的台风预报虽精准预判路径,却未料到台风近海加强,导致一艘作业船被拖曳漂移,船员受惊。“气象工作连着百姓的安全。”自此,她对预报精度的追求近乎苛刻。 2022年5月,邓文剑提前3天精准预测全省持续性暴雨,为防灾部署赢得先机。在她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广东台风海洋预报能力逐年提高。2014年台风24小时路径误差首次降至100公里以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广东台风海洋预报能力的提高,为防灾减灾和行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气象行业业务需求的提升和技术发展,对预报员全方位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邓文剑是气象专业的研究生,她不断鞭策自己,努力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近年,她多次参加气象技能竞赛。在2011年的广东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中,邓文剑获个人全能第一名并获颁“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用精准预报换大家安心出行,再累也值得。”在数据与云图间,邓文剑书写着气象人的坚守与担当。 “大国工匠”孙振川: 盾构穿江越海,把“施工图”变为“实景画” 在盾构机轰鸣的隧道深处,有一名用30年坚守诠释“工匠精神”的工程师——中铁隧道局副总工程师孙振川。他把一张张施工图变成穿越山河的“实景画”,用奉献与担当守护城市的地下“脉搏”。 攻坚克难,守护生命安全。在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施工中,面对复杂地质和突涌水风险,孙振川提出“探、堵、挖”理念,带领团队安全穿越海底风化深槽。一次突发涌水,他连夜组织300多人抢险,成功化解险情。在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建设中,他再次主持技术攻关,为这条世界级水下高铁隧道的顺利贯通提供了关键支撑。 自主创新,铸就“中国名片”。从最初引进国外设备,到联合研制出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孙振川为行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他带领团队相继推出世界首台超大断面矩形盾构、马蹄形盾构等,攻克异形断面开挖与管片拼装难题,推动中国盾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拥抱智能,引领未来建造。调任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后,孙振川主导研发“盾构TBM大数据云平台”,推动盾构机向智能化、无人化作业转变。该技术在深圳妈湾跨海通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等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施工安全性与效率显著提升。 万家灯火的背后,有无数像孙振川一样默默奉献的建设者。多年来,孙振川带领的团队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他常说:“作为‘国家队’,我们要把盾构所到之处的‘施工图’,转化为大地的‘实景画’。” “暖心书记”区燕明: 把街坊的“碎碎念”,办成一件件民生实事 “区书记,楼下的路灯又坏了”“书记,加装电梯的事有进展吗”……在荔湾区金花街道蟠虬社区,居民的“碎碎念”都被社区党委书记区燕明记在心上。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街坊最关心的“心头大事”。蟠虬社区老年人口多、加装需求迫切。为此,区燕明组织召开协调会逾200场,逐户上门沟通。社区通过组建“电梯联盟”,让热心居民担任群主,线上线下联动,推进加装电梯事宜。截至目前,社区已有19栋楼宇完成电梯加装,惠及居民约680户。“电梯装好后,我们出门方便多了。”住在某栋7楼的黄伯说。除了加装电梯,社区还在楼梯间和公共走廊铺设爱心扶手,设置坡道防滑条等便民设施。 路灯不亮、井盖松动、管网堵塞看似“小事”,但同样被区燕明放在心上。她把巡查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过“你呼我应”平台上报,跟踪督办,直至解决。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区燕明把社区作为履职的第一现场。她坚持“常调研、常交流、常倾听”,把居民的意见建议转化成一条条有针对性的议案建议。履职以来,她围绕适老化改造、老旧物业提质、党建引领“百医护老”等主题提出多个建议,相关建议得到住建部、民政部等部委的重视和回应。其中,关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代建租用、分期回购”模式的建议,已在部分街道试点,有效解决加装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 “无论是社区工作者还是人大代表,这些身份的核心都是服务人民。”区燕明说。从一盏路灯到一部电梯,从一次调解到一份建议,区燕明用实干与担当,把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一张张幸福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