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何小敏 宋佳媛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李绍雄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获国务院首批批复。展望2035年,“山清水秀、田沃林葱、业兴人旺、村美民富”,广州的乡村将是一幅岭南新田园景象。蓝图绘就,重在实干。广州市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奋力将美好愿景变成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
展望2035,广州将打造“山清水秀、田沃林葱、业兴人旺、村美民富”的岭南新田园。
【读懂广州2035】
从开局起步到加力提速,广州市推进“百千万工程”步伐坚定。今年年中,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印发《2024年广州市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点》,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提出48项工作要点,并详细分解为253项具体任务。一项项承载着群众期待的项目,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展望2035,广州将打造“山清水秀、田沃林葱、业兴人旺、村美民富”的岭南新田园。
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城乡融合岭南新田园。探索超大城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路径,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亮点,打造“山清水秀、田沃林葱、业兴人旺、村美民富”的岭南新田园。
全市划定耕地保护目标453.55平方千米(68.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98.72平方千米(59.81万亩),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空间长期保护。
推动实施一批高品质项目,实践农业生产与科技创新、生态观光、文化创意、旅游康养等功能业态融合一体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探索营造山水交融、田园共生、岭南农耕文化凸显的大地景观。
推进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三类新型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化发展。
完善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设施布局,加快新型特色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鼓励邻近村庄联合建设共享性公共设施。到2035年,基本实现行政村公建规范化,公共广播系统、乡村图书室、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体育服务场所、卫生站建设全覆盖,全部行政村通公交车。
家在景区 乡村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
碧绿色的江水,清澈见底;金黄色的沙滩,细腻柔软;粉色的房车和白色的蒙古包,错落有致……走进增城区正果镇蒙花布村,一步一景、如诗如画。
蒙花布村地处增江河畔,是一个四面环水、风光旖旎的村落,面积约1.5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蒙花布村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因地制宜谋发展,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24万人次,成功创建国家级3A旅游景区,并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沿村长达2公里的黄金沙滩是蒙花布村经久不衰的“金字招牌”。为了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2021年10月,蒙花布村引进乐途四季房车旅游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推动房车产业与乡村旅游相互融合,将其打造成消费热点。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火爆的人气,吸引不少年轻人来此开办民宿。林志经营的一乐民宿位于蒙花布村花二路,在2022年8月正式营业。林志表示,客人多来自珠三角地区,周末、节假日的入住率达100%。今年,蒙花布村引入云水间、拾年酒店,建立民宿管理制度,提高民宿管理水平。
在蒙花布村,集防洪灌溉、通行休闲及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正果拦河坝,与周边绿水青山相得益彰。总长6.5公里的增江正果段碧道,在蒙布花村绕村而过。“水泥路变沥青路,农房变民宿。我们现在真的住在了景区里。”说起蒙花布村的变化,村民喜不自胜。
蒙花布村抓住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契机,成立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动村庄“景区化”管理,构建“游客住在四季房车+民宿、观光于万里碧道+正果拦河坝+碧水银滩+乌榄园、饮食于特色商铺街+农家菜+庭院”的乡村旅游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蒙花布村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利用闲置资源建设生态停车场,依托“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出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摆卖点、旧小学等,实现村集体经济创收。
按照《规划》,广州市将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发展基础,引导村庄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街坊说
蒙花布村党支部书记高心亮表示,接下来将深入挖掘原有生态资源,推进农房风貌管控,全面提升人居环境面貌,引进社会力量,打造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益,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全力推动蒙花布村取得新发展。
综合治理 住进新楼房前屋后好风光
每逢周末、节假日,黄埔区迳下村人流如织。“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全家年收入增长10余万元。”迳下村村民冯永新骄傲地说。
迳下村持续推进道路硬底化、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农房外立面改造等工程。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成片的花坊和种植园带来别具一格的景观。修缮一新的竹山路、配套建设的智能厕所、宽敞有序的新停车场,扭转了迳下村基础配套薄弱的形象。在开展人居环境建设中,迳下村以未来乡村规划为统筹,以试点装配式岭南风貌新农房建设为抓手,推动村庄拆旧建新,全面建设岭南特色和美乡村。草帽广场、竹溪路、观鱼港、智慧农场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新风貌,让这座小村庄迅速跃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通过乡村示范带建设和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迳下村近三年累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农民平均年收入从1.8万元增长至3.5万元。
按照《规划》,广州将鼓励以集中联建的形式建设农民新村,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公寓式住宅,完善建设农民公寓的相关政策和制度配套,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引导新村建设在空间布局、建筑组合方式、村居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方面体现岭南风格,形成“山、水、村、田”有机分散、适度集聚的岭南村落风貌特色。通过整体改造、宅基地置换、村集体回购等多种途径,积极稳妥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鼓励发展民宿、创意办公、乡村旅游等。
街坊说
“新型农房模块化建造,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新农房内部采取客厅、餐厅、厨房一体化设计,外部采用统一外立面设计,统一配备光储直柔系统,实现整村屋顶光伏装机,村民基本生活‘零电费、低能耗’,这样的房子住着比以前舒服太多了!”迳下村村民冯永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