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
广州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试航取得圆满成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供图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广州拥有超过1800年的海运辉煌历史与180年造船智慧的积淀,开放与创新如同双桨,驱动着广州这艘巨轮破浪前行。《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赋予广州“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城市性质。面向2035年,广州将以向海发展为契机,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在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开放活海、生态护海、文化亲海等方面彰显特色,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积极探索海洋领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方案。

【读懂广州2035】

面向2035,构建海洋空间新格局,面海而兴。

结合广州江海一体自然特征和陆海界面枢纽优势,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构建“一带三区、串珠成链”的海洋空间格局。

面向2035,抢占深远海科技制高点,向海图强。

加强海洋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技术研发;建设海洋科技重大基础设施;引导海洋科研资源集聚。

面向2035,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凭海而跃。

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国家安全需求,促进新一代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新兴产业创新集聚发展,促进城海产业体系共融。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形成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建设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化开发总部基地;促进海洋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

——打造蔚蓝活力海岸带。依托广州江海一体的海洋资源特色,营造创新要素集聚、海洋产业发达、生态环境优美、风貌特色突出的蔚蓝活力海岸带,塑造城海相融的滨海景观风貌,拓展城市亲海空间。

——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融通。打通虎门至石门的狮子洋—珠江水上文化遗产游径,联合东莞构建南沙—虎门“金锁铜关”文化遗产游径。将南沙湾地区打造成彰显岭南海洋文化特色的功能集聚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防遗址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

——拓展多层次蓝色伙伴关系。打造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推动国际海事组织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海事服务。

广州拥有7位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18所涉海高校、32个海洋类实验室和54家涉海科研机构。自2020年以来,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年均增长近6%。

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一直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战略重地,拥有7位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18所涉海高校、32个海洋类实验室和54家涉海科研机构。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已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广州海洋经济持续蓬勃发展。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年均增长近6%。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州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的雄厚基础。

作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集聚了广船国际、黄埔文冲、英辉南方等40余家船舶制造企业,形成了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船舶相关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豪华客滚船、半潜船等国际领先的船型以及钻井平台、水下机器人等高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的快速发展,让广州在全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重大项目突破

推动海洋产业迈上新台阶

《规划》提出,加强海洋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技术研发。围绕深远海资源能源勘探开发、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工程装备、无人智能船舰、新能源船舶等方向,开展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促进关键核心设备国产化进程,打造世界级的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在海洋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广州不断取得突破。

今年7月3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完成安装。作为全球首台双风机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总装机容量达到16.6兆瓦,每年可发电约5400万度,能满足30000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电。它的成功投运,为我国海上风电由近海向深远海发展提供了开创性方案。

该平台由明阳集团自主研制,其漂浮式基础由黄埔文冲建造。风力发电机在深远海“安身立命”最关键的就是漂浮式基础。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平台主体为在全球首次采用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强度是普通混凝土的4倍左右,从而达到钢结构的承载能力,并且耐腐蚀、密封性好、成本低,非常适合深远海风电场建设。

巨大的体量、严格的工艺……这些都给“明阳天成号”的建造者带来巨大的挑战。船厂工程人员积极探索,创新性地采用悬臂式滚装上驳和浮船坞悬臂状态下水的施工方案,实现了模块化安装,简化了建造工艺,提高了建造质量和建造速度。施工期间,黄埔文冲还刷新了多项行业纪录。

不断向深海挺进

开启深海科研新篇章

聚焦海洋科学、打造世界一流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是南沙科学城的一大重要功能定位。近年,南沙通过引入包括“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大院大所和新型研发机构,以此为支撑的“1+1+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正在南沙不断完善。

竞逐海洋经济,从浅蓝迈向深蓝。在超200米的深海,低温、低氧、高压、高盐极端环境下,生物很难生存。冷泉生态系统被称为“海底沙漠中的绿洲”,冷泉区不仅生活着以甲烷为食物的菌席、藻席,也生活着贻贝、海星、虾、蟹等生物。研究冷泉生态系统,不仅能帮助人类探究生命起源,也有助于开发我国海域的可燃冰资源。如今,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正在广州紧张建设,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广州在深海科学研究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

向海图强需要科考利器。去年12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命名并在南沙首次试航。据了解,“梦想”号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承载着全球科学家“钻透地壳、进入地幔”的梦想,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国之重器”、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梦想”号预计2024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将为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勘查开采产业化提供重要装备保障,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