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土为安”到“向海而眠”
记者对话海葬从业者,听她讲述广州海葬发展故事

近年,报名参加骨灰撒海活动的群众越来越多。受访者供图

海葬从业者杨贺春。
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摄

随着海葬常态化推行,广州每年会开展十余次骨灰撒海活动。受访者供图

辽阔的珠江入海口,一艘特殊的邮轮上,逝者亲属手捧鲜花,满怀不舍地送别亲人。在花瓣的簇拥下,先人骨灰沉入江中,漂向大海,融入自然。从此,有海的地方,就有了思念……

自20世纪80年代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骨灰撒海以来,已有数万人安眠于波涛与海风之中。随着骨灰撒海服务不断优化升级,骨灰撒海报名量逐年增多。

从入土为安,到向海而眠,绿色殡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背后,不仅仅是时代观念的改变,更少不了一代代“殡葬人”的共同努力。清明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广州骨灰撒海活动办公室,对话海葬从业者杨贺春。从她的视角,了解生态海葬与传统殡葬的不同之处,窥悉广州海葬在近十余年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跨专业进入殡葬业

休产假自学“过法考”

每年清明节期间,都是杨贺春工作最忙碌的时候。“最近几年我主要负责全市预约祭扫通告、指引的起草以及策划生命文化活动等工作。基本上连续工作3周,最多能休息一两个半天。”即便工作并不轻松,杨贺春也从未后悔进入殡葬行业。回忆起这个重要的抉择,杨贺春笑着说:“进入殡葬行业,可谓机缘巧合。”

研究生攻读社会学的杨贺春,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恰逢家乡河南周口推动殡葬改革,她因此对当地的殡葬业开展田野调查。“参观殡仪馆火化车间等场所后,我发现殡葬工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也没有什么可忌讳的,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毕业前,杨贺春了解到广州正在招考殡葬相关职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进入殡葬这一小众行业。

杨贺春入职后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与海葬相关,即帮助群众办理骨灰撒海业务、受理骨灰撒海补贴申请。她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群众参加骨灰撒海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2009年起,广州免除这一费用。到了2013年,选择骨灰撒海可申领补贴。进入2017年,广州市户籍人员可领取2000元补贴。她参加殡葬工作的那年,正好是广州开始发放骨灰撒海补贴的第一年。

“我入行时,广州已经推行海葬多年,业内的前辈已为海葬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我们这一代殡葬人,只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完善优化,比如费用减免、提高补贴标准以及优化服务等等。”杨贺春表示,工作中常常遇到家属咨询骨灰处理权等相关法律问题,虽然这并非她的本职工作,但她常常因此产生无力感。休产假的时候,她“零基础”自学法律并成功考过“法考”,这不仅让她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也让她有了参与《广州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办法》起草的机会。

全国各地开展调研,推进海葬常态化开展

在受理海葬申请的过程中,杨贺春发现一些流程上的因素阻碍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那时候,海葬是先报名再集中撒海。市民需要先登记,再将骨灰带过来办理业务,最后选定时间撒海。很多人因时间无法协调,最终没有报名。”

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后,杨贺春和同事初步拟定了一个骨灰撒海流程优化方案,部门内部讨论可行性后,组队到全国其他推行海葬的城市调研。“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大连、天津因为离海比较近,因此建立一日多批次出海模式。但广州离海有一定的距离,出海往返路程一般要五六个小时,一天最多出海一次。于是我们决定把服务线延长,每年开展多个批次,保证每个季度都有几次出海。推行海葬常态化,群众可以更灵活地选择时间。”

为方便群众办理海葬业务,杨贺春将“集中报名”模式进一步优化为“随时报名”,设立“线上+线下”两种办理方式。“群众报完名,就可以把骨灰免费寄存在我们这里,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出海。”杨贺春表示,随着补贴政策的落实,办理流程的优化以及活动开展频次增多,越来越多群众报名骨灰撒海活动。杨贺春说,早期活动,以将祖辈骨灰撒海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群众为父母骨灰撒海,完成父母遗愿。

据了解,骨灰撒海按群众报名顺序依次通知出海时间。由于出海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临时改期偶有发生。“一般提前两周通知家属具体日期,家属会提前预留时间。天气变化较大时,可能会提前两三天通知改期。有时候通知家属改期后,当天天气转好,家属就会有意见。所以为了不影响家属的日程,我们一般会提前一天通知。”杨贺春说。

撒海形式不断优化,温情告别治愈生者

据介绍,每批骨灰撒海约安排400名群众登船,为约300名逝者举行告别仪式。每趟出海,除了两艘客船、一艘工作船外,还会安排一艘公安保障船负责应急救援。举行撒海活动当天,群众通常早上8点半开始登船,上午9点船只驶向珠江入海口,全程需5~6小时,船上提供早餐、午餐和热茶。“在2016年引入第三方主持布场后,仪式更丰富和专业。行程中还新增亲情寄语环节,提供亲情卡、笔等,供家属纾解哀思。”杨贺春说。

随着海葬常态化推行,广州每年会开展十余次骨灰撒海活动。作为海葬从业人员,杨贺春每年都会负责几次跟船出海任务,保障骨灰撒海顺利进行。“骨灰撒海形式在不断优化。最初骨灰和家属在同一艘船上,由家属亲自撒海。但海上风大,骨灰撒海时可能会飘回船上,对家属造成影响。2013年我第一次出海,已经变成两艘客船专门搭载亲属,一艘骨灰撒海专用船搭载骨灰,由工作人员负责撒海。”

为了更好贯彻生态理念,杨贺春和同事多次更换骨灰包装。“我们现在用的是可迅速降解的骨灰袋,放进入海通道后,骨灰袋入水可快速降解,骨灰则混入海沙和海水,随着洋流漂向大海。”杨贺春常常收到群众的感谢,“很多家属告诉我,骨灰撒海是一场很特别的送别仪式,水域辽阔,船舱布置温馨,完全没有传统殡葬仪式的肃穆和悲戚,就像在郊游一样。在相对轻松温情的氛围下告别先人,完成逝者遗愿,让生者获得治愈。”

由于殡葬工作的特殊性,善于共情的杨贺春情绪难免受到影响。“我一般会通过听歌、运动排遣,好在家人都很支持和理解我。我的丈夫是推行婚俗改革的工作人员,常常会和我分享喜庆的故事,对我舒缓情绪有很大帮助。”今年清明节,杨贺春的工作日程如往年一样排得满满当当,“每年清明收尾阶段,临近下班时,丈夫和孩子都会来接我,一同去附近的银河公墓为烈士献花,既是为忙碌的清明节画上句号,也是给孩子进行一场生命教育。”受妈妈的影响,杨贺春的女儿表示,长大了要当海葬活动志愿者,和妈妈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