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西村街道和苑社区近邻帮帮志愿服务队队员陈燕仪:
义剪钩织,她用一双巧手传递大爱

陈燕仪参加社区志愿服务。
信息时报记者 陈丹婷 摄

陈燕仪向记者展示她的手工作品,有“草莓”“花卉”“车厘子”等,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很是可爱。
受访者供图

今年65岁的陈燕仪是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道和苑社区近邻帮帮志愿服务队的一名队员。退休前,她在银行工作数十年,每天与数字打交道,生活规律而平静。退休后,她选择参加志愿服务,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丹婷

人物简介

陈燕仪,今年65岁,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道和苑社区街坊。退休后,她加入社区近邻帮帮志愿服务队,为社区长者提供义剪服务;爱好钩织的她还时常创作作品,将作品用于义卖。

发放爱心汤水

开启志愿服务旅程

2019年,陈燕仪开始参加志愿服务。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与西村街道社工站的志愿服务活动,负责向大岗元社区的长者发放爱心汤水。这次经历,让她深深体会到长者的孤独,想为社区做点事情的念头自此在她心里生根发芽。2019年11月,当得知和苑社区成立近邻帮帮志愿服务队时,陈燕仪主动报名,成为团队里的第一批志愿者。

近邻帮帮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又逐步细分为理发队、维修队、缝补队等小分队。陈燕仪决定学习理发技能,加入义剪小分队,为社区长者提供义剪服务。在参加社区和社工站组织的理发培训时,陈燕仪发现,理发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从剪刀、梳子的用法,再到掌握发型的处理手法,每一步都十分考验理发师的耐心和细心。从用假发练习开始,陈燕仪慢慢摸索,记下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要点。学习一周后,她基本掌握了理发技巧。为了防止自己遗忘,也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她还利用空闲时间到外面的理发店观摩学习,观察理发师的手法以及和顾客沟通的方式。

最大的挑战来自实操阶段。一开始,在社区里为长者提供义剪服务时,陈燕仪总怕自己把长者的发型剪坏了。“刚开始的时候有些担心,手心都出汗了。我只能不停地给自己打气。”陈燕仪笑着说,当时她觉得理发比银行的工作难多了。后来慢慢熟练之后,她发现为别人理发挺有趣的,也挺有成就感的。

每次理发前,陈燕仪都会耐心地询问长者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喜好和风格。在她看来,理发不仅仅是修剪头发,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二,从上午9点到中午12点,陈燕仪都会在社区里开展义剪服务。直到去年身体抱恙,她才“退居二线”,为义剪志愿者指导理发技巧。几年来,陈燕仪用自己的巧手,为社区长者带来清爽与自信,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怀与温暖。

义卖钩织作品 奉献爱心收获感动

除了理发外,日常生活中,陈燕仪还有一个爱好——钩织。退休后,她把更多时间投入钩织这个爱好。她先是跟着社区里的老师学习钩织技巧,然后又通过观看视频以及与同好交流,不断提高钩织水平。通过不断精进,她对各种针法的操作逐渐上手,很快便能熟练地钩织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采访过程中,陈燕仪向记者展示了不少手工作品,有“草莓”“花卉”“车厘子”“柑橘”等,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很是可爱。

为了将这些手工艺品转化为实际的帮助,陈燕仪参加了社区组织的义卖活动。她将自己钩织的作品拿出来义卖,所得钱款全部捐给社区的慈善基金。陈燕仪表示,虽然这些手工艺品不值钱,但创作作品时自己沉浸其中,很是开心,每一针每一线都包含了自己的心意。她会坚持钩织,创作更多有创意的新作品。

自加入志愿服务队后,陈燕仪尽己所能,积极投身各项志愿服务。从简单的电话慰问到上门探访,煲汤、煲糖水,情感关怀,情绪疏导,再到为长者理发、义卖钩织产品……她逐渐成为社区的好帮手。

持之以恒,默默奉献。5年来,陈燕仪服务了很多人,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她先后获得“金牌志愿者”“和苑好邻居”“优秀志愿者”等称号。每一次的付出,每一名受助者的笑容,都让她更加坚定地在志愿服务这条道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