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回乡干大事,成为田野上的希望
纪录电影《回农村干大事》讲述青年返乡创业的故事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城市回到乡村创业。数据显示,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根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

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成为“新农人”“农创客”,他们真的能留下来吗?返乡青年如何与乡村全面振兴“双向奔赴”?近日,一部正在全国热映的纪录电影《回农村干大事》,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为背景,用沈燕芬、莫丽贤、吴伟斌、朱志敏等4个青年返乡创业的真实经历,给出了答案。

青年返乡创业真实经历搬上银幕

返乡创业是什么?曾几何时,返乡创业在网上是一个很“潮”的话题,是都市“上班族”内心向往的“阿勒泰”;是种地综艺里的田园牧歌、乡野民宿里的浪漫手作。然而,在创业者的真实故事里,乡村不只是理想中的“诗与远方”,更是奋斗的新赛道。

台风过境时,他们要争分夺秒抢收稻谷;面对烘干设备不足时,他们会打电话、想办法;遭遇陷机困难时,他们要和老乡合力推车……无剧本跟拍一年多,电影《回农村干大事》首次将这些未经雕琢的真实瞬间搬上银幕,展示了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另一面。褪去最初的激情和浪漫,活下去谋发展,才是创业青年的心头牵挂。“我曾经一个人一天跑了五个街镇,工作推进依然艰难,感到委屈、疲倦。”电影主人公之一,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沈燕芬回顾创业历程时直言:“农村创业没有捷径,未来门槛只会越来越高,想扎根,得拿出真本事!”

返乡是另一段奋斗人生的开启。每个返乡创业者,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有城乡社会环境落差,还有农创项目投资长、利润低、回报慢的现实,更有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公共服务不足、发展空间局限等亟待系统破解的瓶颈。走好返乡创业这条路,首先要有清醒的认知。“做好市场调研,弄清楚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脚踏实地地实践,才能稳步前行。”学药学的吴伟斌凭借钻研、苦干,建起了专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成了农机“土专家”。返乡创业没有“舒适区”,脚踏实地地奋斗,才是唯一出路。

实现自身技能与乡村实践高效融合

返乡带来了什么?返乡创业每一步都不易,为何还要苦苦坚持?“土地能长出希望和崭新的未来!”电影主人公们说出了千万“农创客”的心声。

乡村全面振兴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青年创业者带回更开阔的思维模式、更先进的管理经验、更优质的数字技术。

他们在乡村科学谋划,带领老乡们踏实苦干,传统农业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实更到位。短短四年,沈燕芬的农机合作社联合社项目拥有的农机手已从最初的10人增加到近50人。带动当地4个村庄的村民年度增收超120万元。朱志敏的大黄蜂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服务农户600多户,年营收150万元。老乡富了,乡村美了,青年创业者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沈燕芬笑着说。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作出部署,并强调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各地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开展技能培训,建立返乡创业培训服务站等,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青年实现了自身技能与乡村实践的高效融合,他们有的成了农业CEO,服务传统农业升级;有的成了“三农”达人,用短视频讲活振兴故事。

如今,沈燕芬获评全国二十佳“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创办家庭农场的莫丽贤,也成为增城区丝苗米产业联盟秘书长。朱志敏、吴伟斌也斩获了不少荣誉,以己所长,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

乡村因青年而振兴,青年因乡村而成长。实现青年与乡村全面振兴“双向奔赴”,需要的是行动与情感的同频共振。在乡村,我们还需要更开放的创业环境,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强项目、政策、金融等多方联动,鼓励更多青年人才积极加入,扎根乡村。以政策的顶层设计,为青年化解创业烦忧、守护创业热情;以乡愁的情感羁绊,吸引青年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对创业者,我们期待将创业理想纳入乡村全面振兴国家战略中,以创新思维、技术禀赋、踏实苦干服务乡村现代化发展。期待越来越多的青年回乡干大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为田野上的希望。专题 | 撰文 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