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开篇语
银发浪潮奔涌而来,适老化产品正成为广州推动银发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从外骨骼机器人到智能护理床,从AI床垫到艾灸机器人,从文旅康养场景到居家生活应用,越来越多的“黑科技”产品正在走进老年人的生活。为深入挖掘适老化产品的创新亮点与应用成效,本报今起推出“智护银龄”系列报道,聚焦科技企业、家居保险、文旅社区等多个维度,带你全景透视“适老”产业的温度与未来。
“在日本,这种给老人洗澡的智能浴缸要150万元人民币,而我们整套智慧浴缸、智慧床加智慧马桶仅需10万~15万元。”在广州白云区,广州柔机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东光向记者介绍他如何将普通家具升级为“养老机器人”。
随着老年消费需求升级,银发群体正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新势力”。当银发经济遇上AI技术爆发,科技企业纷纷掘金万亿级适老市场新蓝海。在广州,智慧养老系统研发已初现端倪。
总策划 伦少斌 胡巧娟
统筹执行 马向新 邹锦强 A02~A03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潘敬文 刘展萍
体验1:
“机器人”床铺自动帮老人洗浴
7月9日下午,记者与广报老年大学学员走进刘东光位于白云区石井的研究工厂。工厂内,刘东光正在指导技术人员操作“智慧养老系统”。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研究生,受聘于多家医学院校任教授,曾任广东省儿眼中心业务主任,先后研发多代国内领先的近视、弱视治疗仪及泪道仪器……仅看简历,很难将工厂里的刘东光与儿童眼科专家联系起来。
参观结束后,记者与老年大学学员王叔现场体验一套名为“柔机人”的场景助力护理机器人系统:智能椅放平后,传输带将他送上智能床;床体缓缓下陷变成浴缸,自动喷水提供“水疗按摩”;洗浴后,智能床升起,王叔被传回智能椅,再送至智能马桶;马桶升起集便器,方便老人如厕……整个过程护工只需简单操作,无需费力参与。
“以前,一名护工只能照顾2名卧床失能老人。如今,通过‘柔机人’系统,一名护工就可照顾10~20名卧床老人。”刘东光介绍,这能缓解养老院最头疼的人手短缺问题。他表示,使用“柔机人”系统,护工几乎不用费力操作,即便是如厕、洗浴等护理工作都可以由机器完成。
“研发‘柔机人’适老化系统,更多是出于社会责任。”刘东光告诉记者,他曾发明过多款眼科医疗仪器。一次同学会上,有同学提议,“你擅长发明医疗仪器,不如研究养老机器人。”就这样,刘东光走上适老化机器人的研发道路。
失能老人主要是因为患有脑梗、心梗等后遗症。这些老人可能常年卧床,吃饭、洗浴、大小便等都成问题。刘东光表示,通过“柔机人”系统,这些失能老人不仅能每天洗澡,还能享受水疗按摩。
据刘东光介绍,“柔机人”系列产品已进入量产前的模具调试环节,并与上海理工大学、北航机器人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战略合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金支持。
刘东光乐观地表示,预计半年内将正式上市并启动A轮融资。
体验2:
“床保姆”让如厕流程智能化
致力于破解失能人群照护难题的还有泰达峰智能科技。该公司负责人何湘军聚焦于一款主打“日常自理”的智能护理床产品,该产品也被称为“床保姆”。“我们不是把它当成一张‘床’来做,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智能养老系统’的入口。”何湘军说。
记者观察到,该产品的核心功能围绕失能人士常常面对的痛点——如厕和褥疮防护。其中如厕功能尤为重要。“大小二便的处理最麻烦。”而这款护理床,在如厕流程上实现完全智能化。“下达如厕指令,床垫上的臀部位置会自动开启一个智能马桶,用完后系统自动排污冲洗。”床垫内嵌的智能马桶系统由该公司独立设计,能通过遥控器或语音指令启动坐起动作、马桶开合、如厕、冲水、臀洗、妇洗、烘干等一整套流程,整个系统还能无缝对接家庭排污管道,避免异味。除了如厕,护理床还具备抬腿、扭腰等功能,并可定时自动切换姿态,降低褥疮风险。护理床还接入了智能感知系统,实时监测老人状态,如遇跌倒或异常情况可自动报警。
何湘军将护理床定位为智慧养老的“中枢系统”,在下一代的更新迭代中,不仅能通过床控系统护理老人,还能连接室内家居设备,如窗帘、电视等,实现一键生活控制。该公司还将引入AI大模型技术,配备具备“学习力”的智能体,“下一步,我们希望护理床不仅能听懂语音,还能读懂‘想法’。”何湘军介绍,“届时,即使老人用方言交流,系统也能识别并执行对应操作,真正实现‘人床合一’。”
前景:
“养老机器人”可解决护工短缺问题
“目前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失能老人。产品正式上市,估计会供不应求。”采访中,刘东光和何湘军都提到,目前失能老人太多,而护理人手太少。刘东光表示,当前,我国护工数量约为30万人,若按国际标准(1名护工照护3名失能人士)计算,护工缺口高达600万人。
此前养老院因人力成本高,大多微利经营。刘东光表示,使用柔机人系统后,养老院不仅能盈利,护工工作也从年轻人抗拒的脏累活变为轻松高薪的“技术岗位”。
“这个系统直击养老院人手不足的痛点。”刘东光告诉记者,目前来了解该系统的养老院,大部分都表达了购买意向。
“智能护理设备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护工,帮助高龄、失智或失能老人恢复基本生活能力。国内外养老专家普遍认为,护理机器人是未来解决护工短缺问题的最佳方案,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技术路径。”刘东光表示。
发展:
机器人技术赋能银发经济新生态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智能养老正在重塑传统养老模式。服务机器人可24小时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监测和情感陪伴;康复机器人通过精准算法为长者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智能外骨骼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重获行动自由。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政策上,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标准)已于今年2月发布,为行业规范化铺路。去年12月,广州已出台《广州市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鼓励银发经济领域科技创新,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给予高额资金支持。该措施特别提到,要强化老年产品研发制造,发展智能养老设备,推广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探索康复机器人纳入医保支付,深化社区租赁试点。
在政策的推动下,广州适老机器人产业进展迅猛。在黄埔区,24小时人工值守呼叫中心可实时监测佩戴者的心率等体征数据,让独居、空巢老人的安全监护尤其是夜间监护不再“留白”。在南沙区,一康医疗的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外骨骼机器人、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等智能化康复设备,已帮助一批患者重新迈开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