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o.2356 爱心档案:小和(化名)
联系人:陈女士 电话:13826028951
心愿:坐地铁
“当时添加‘档案君’微信号(信息时报《爱心档案》栏目官方客服号)时,我还担心无法通过好友申请。看到申请通过那一刻,我特别感动,感觉就像有道光照进了我的生活。”小和妈妈说起向《爱心档案》栏目求助的经过时,仍然非常感动。
这份感动的背后,是这个外来务工家庭的艰难生活——小和2岁时就被确诊为孤独症,父母带着他在广州打拼多年,一点点教他生活技能。如今17岁正要读初三的他,虽然仍存在一定的情感交流障碍,但他已学会自己洗衣服、做饭,还会帮忙照顾弟弟。本以为一家人的日子能慢慢变好,但去年1月小和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检查结果又把这个家拖进更深的泥潭。
当时,小和总说感到胸口附近疼痛。刚开始,妈妈以为他是胃疼,因此叮嘱他别乱吃东西。1月28日,小和突然牙齿出血,身上还长出红疹。到了1月30日,家人带他到广州南方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当时他精神看着还行,就是有点嗜睡,可医生连着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我被吓得腿都软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小和妈妈仍心有余悸。
治疗的日子是漫长的,化疗、免疫治疗……小和挺过一轮又一轮疗程,病情总算有了好转,但90多万元的治疗费不仅掏空了家里的积蓄,还让他们背上了不少债务。原定疗程结束后,小和体内的癌细胞仍未清零。“医生推荐了一款药,一周要用一盒,一盒要8500元。”
据了解,小和妈妈是清远人,爸爸是汕尾人,两人十几岁便来到广州打工。这些年来,小和妈妈做家政保洁,爸爸做装修零工,日子本就不宽裕。因为没有广州户口,小和和弟弟之前一直在民办学校读书。小和生病后,家里一度连弟弟的学费都凑不出来。
在各方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如今母子三人已转入广州市白云区的集体户口,读小学四年级的弟弟终于能在公办学校读书——只是学校距离他们租住的出租屋有十几公里,每天都需要接送。为了照顾小和,妈妈只能辞掉全职家政工作,只能在小和病情稳定时去找一些零工帮补家计。夫妻俩轮流带小和治病、外出工作,每天还要接送弟弟上学,几乎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让妈妈感到稍许安慰的是,小和虽然生病,但非常懂事,就连医护人员都不住称赞。
据悉,小和特别喜欢画广州地铁图和公交图。读小学时,他就能精准地画出整个广州地铁的线路,每个站点、每个点位的大小分毫不差。“你问他哪个地铁站可以换乘哪条线路,他可以马上回答出来,公交路线也记得清清楚楚。”治疗间隙,小和常对妈妈念叨:“我想回家,想去坐地铁,想画地铁图。”
如今,小和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医生表示,只要小和身体指标稳定、癌细胞清零,便会尽快安排移植仓。但移植费用以及后续的抗排异费用,对这个负债累累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重担。
“我们夫妻俩没什么本事,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好好活下去。”小和妈妈红着眼眶说,声音里满是期盼,“我希望有好心人能帮帮我们,让小和能顺利移植,能再去坐地铁,能再看看他最爱的广州地铁图。”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少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