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口腔医生教你正确“吃”月饼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通讯员 陈伟洋 林义雄) 中秋期间,爱吃甜食的老年人都会品尝月饼。五仁香、莲蓉甜、蛋黄鲜……这些令人垂涎的美味背后,可能暗藏口腔“危机”。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古丽莎,口腔种植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劲茗教各位老友月饼的正确“吃”法。 月饼虽甜,但却是牙齿的“隐形杀手”,而且不同馅料各有“陷阱”—— “硬核派”:五仁、硬蛋黄等 月饼中的坚果、冰糖或硬蛋黄是牙齿的“物理刺客”。牙齿虽坚固,但这些硬物可能导致牙齿崩裂以及填充物、牙冠、瓷贴面松动。 “黏稠派”:莲蓉、豆沙、流心奶黄等 高糖、高黏性的馅料极易嵌入牙齿缝隙,不仅难以清洁,还为细菌提供了绝佳的滋生场所,导致牙齿及种植体周围发炎。 食用阶段防损攻略 1.控制进食量和进食频率:切小块慢嚼,避免用门牙啃咬,可用健康牙侧交替咀嚼; 2.搭配食用:与无糖茶饮(如绿茶、普洱茶)、富含纤维的蔬菜(如黄瓜、芹菜)同食; 3.时机选择:避免在两餐之间或睡前食用,最好随正餐食用。 进食后“黄金30分钟护齿法” 1.立即漱口(5分钟内):用清水激流冲刷,缩短食物残渣停留时间; 2.等待刷牙(30分钟后):进食后牙釉质进入酸化软化期,立即刷牙反而加重磨损。等待30~40分钟再刷牙,用唾液中和酸性; 3.牙线清缝(结合使用):牙刷无法触及的牙缝,用牙线才能彻底清理; 4.氟化物加固(防御加强):含氟漱口水可为牙齿披上防蛀“盔甲”。 牙冠被黏掉?三步急救法 1.取出牙冠:从口中取出脱落的牙冠; 2.清洁收好:用清水轻轻冲洗干净,放入盒子或保鲜袋中妥善保管; 3.联系医生:切勿自行用胶水粘回,自行粘接易致牙冠再次脱落甚至使多余的胶水进入牙冠内部,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
疾控专家:饮食“少油糖”,注意“防两热”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国庆中秋长假如期而至,中老年人如何快乐健康过节?10月容易出现哪些传染病,老年朋友应该如何预防?节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岭南时令与健康”主题座谈会。针对时令传染病防控等问题,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张萌给出详细的解答和专业的建议。 节日期间饮食—— “一不”“二少”“三多” “一不”,指的是“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植物野果”。郊游踏青,一定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和路边野果。传统野生蘑菇辨别方法如“颜色鲜艳的才有毒”并不科学,唯一安全的方法就是完全不采摘、不食用。 “二少”。一是“少油糖”,控制高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优先选择清蒸、炖煮等烹调方式的菜肴,少选油炸、烧烤类食品。月饼是高能量食品,每个月饼的热量可能高达400~500千卡,相当于两碗米饭的热量,建议每天食用不超过半块且最好分次食用,同时饮用清茶解腻;二是“少浪费”,外出就餐按需点餐,不要造成食物浪费。 “三多”。第一是“多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登山等。第二是“多蔬果”。确保每餐都有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建议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第三是“多选店”,外出就餐时要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正规餐饮场所。在外就餐要做到“熟食优先”,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食用火锅时,一定要确保食物完全煮熟,特别是肉类、海鲜等食材。需要提醒的是,酒、醋等调味料不能有效杀灭寄生虫和致病菌。 预防传染病—— 做好防护工作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据疾控专家介绍,进入10月,需重点关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性感冒以及诺如病毒感染。国庆中秋假期出行,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关注天气及专业部门的提示;前往境外旅行的,要知道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提前做好防护,出入境时还应做好个人健康申报。 二是在旅途中做好个人防护,老年人、孕妇、基础性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 三是旅行后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境外旅行史、接触史及饮食情况。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做好防蚊灭蚊措施 9月~10月是蚊媒传染病高发季节,近期降雨较多,市民应做好防蚊灭蚊措施。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传播途径相似,都是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 流行性感冒——社卫机构可打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目前,广东已进入流感流行期,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可提供流感疫苗接种,市民可以预约接种。 诺如病毒感染——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首先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食物要彻底煮熟,尤其是鱼、虾、贝类等海鲜要确保彻底煮熟后再食用。其次是勤洗手。饭前便后、准备食物前、接触公共物品后,应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