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 享年103岁
追忆杨振宁与广东高校的不解情缘

2007年,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向基金会董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赠送纪念品。

杨振宁(左二)参观中大物理系。

杨振宁在中山大学授课。
来源:中山大学档案馆公众号

2008年,杨振宁为首届杨振宁奖学金获奖者颁奖。来源:东莞理工学院公众号

2009年,杨振宁为其铜像揭幕。

2017年,杨振宁伉俪为2008年亲手种植的罗汉松浇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回国20多年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杨振宁生前曾多次到访广东高校,与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大学和汕头大学均有着不解情缘。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邹甜

杨振宁与中山大学

“我心中,第一位高校是清华,第二位就是中大”

在中山大学南校园的冼为坚堂内,竖立着杨振宁的铜像。该铜像由南京中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雕塑及赠送。铜像塑造出杨振宁讲学时的神态,纪念他与中山大学结下的不解情缘。

1973年首次访问中大

据中山大学档案馆记录,1973年杨振宁首次访问中大时,因为听说自己在西南联大一年级时的微积分老师姜立夫教授就在中大工作,于是特地前往拜会姜立夫教授。自此,他便和中山大学建立了半个多世纪的情谊。

1983年,杨振宁出席中山大学香港校友会晚宴,并受聘为该会名誉顾问。他风趣地说,既然已经和中山大学有这么多的联系,我也可以说是中山大学的半个校友吧。假如下一次再来参加你们的聚会,也许我可以名正言顺地说,我是一个正式的中山大学校友。

倡导成立基金会资助基础理论研究

1983年,杨振宁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并于同年在香港成立的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担任董事会主席,筹集资金资助中山大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学校科研经费十分缺乏,基金会的资助可谓雪中送炭。1990年1月11日,中山大学在冼为坚堂举行杨振宁铜像揭幕典礼。

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9月参加庆祝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及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他坦言在广州过得真高兴。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就治校大计向其讨教,两人之间进行了一番极有深意的对话。杨振宁称:“在我心中,第一位的高校就是清华,那是我童年成长的地方。第二位就是中大。”

2007年,基金会将存款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36万元、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冼为坚堂)及其中的所有设备等无偿赠送给中大。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冼为坚先生还个人捐赠500万元港币在中大设立冼为坚奖学金,奖励该校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

在杨振宁倡导下成立的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致力于关注有学术价值但不一定有经济价值的基础研究项目,如古文字学、人类学、民族学、数学等,大力支持工作在教学一线上的中青年学者的研究,为中山大学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及学校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与东莞理工学院

“我跟莞工的关系,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唯一的”

1993年1月,杨振宁莅临创办不足一年的东莞理工学院参观访问,开讲物理学前沿科技,题赠“学而知不足”,并欣然受聘为名誉校长,留下墨宝“学而知不足”。是句典出儒家《礼记》学记篇,被确定为莞工校训。

此后,杨振宁先后于2008年2月、2009年5月、2012年4月、2014年6月和2017年4月莅临该校。其间,开坛讲学,传播科技新知;颁发奖金,嘉勉莘莘学子;首允创办“杨振宁创新班”。

为东莞项目释疑解惑

2009年5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进入最后的认证与选址阶段,东莞市成为重要的候选城市。但项目建址周边的群众对中子源的了解认知有限,许多群众存在疑惑甚至提出疑问。同年5月17日,杨振宁与韦杰博士一同到访东莞理工学院,通过两场学术讲座普及散裂中子源知识,消除公众对该项目的误解。

2012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举行20周年校庆活动。杨振宁与一同出席校庆活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会谈时指出:“争取到散裂中子源实验室落户东莞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远程投资。中子源项目建成之后,将吸引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云集东莞,应用该技术服务工业和做科学研究,到时候在中子源实验室附近就需要建一个跟科学研究有密切关系的研究所或一所大学。”为此,杨振宁希望东莞理工“抓住这次机遇,成为与散裂中子源实验室相匹配和互补的研究型大学”。

学院设立“杨奖”“杨班”

过去30余年,东莞理工学院先后设立或开办“杨奖”(杨振宁奖学金)、“杨楼”(杨振宁教研楼)、“杨班”(杨振宁创新班)等。2018年5月,杨振宁回忆从初次访问莞工至今,感慨道:“我跟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唯一的。”

2022年,在东莞理工建校30周年之际,杨振宁向学校赠送了两册图书,分别是《杨振宁传》和《晨曦集》。《杨振宁传》记录了杨振宁的学术生涯、科学成就。《晨曦集》收录了杨振宁著写的代表性文章。

杨振宁与汕头大学

为师生演讲 “不必太过于投入追求诺奖”

1995年,杨振宁首次莅临汕头大学,并受聘为汕头大学名誉教授。2008年,他再次来到汕头大学,以“1957年宇称不守恒在物理界所引起的震荡”为题演讲。

2008年,杨振宁与汕头大学教师代表座谈时提出,大学既要培养人才又要留住人才。他说,要把大学越办越大就必须利用周边环境以争取更大发展空间。他特别指出,科研工作、本科教学和社会服务是一个国家把高等教育办得成功的三个关键点。中国现在的变化发展,大学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互动环节,有学生问:“您觉得现今的中国教育环境中能否产生像您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表示,现在学术前沿的实验越来越复杂,“有构思就有可能实现。应该先明确问题在什么地方,哪个方向可以研究,不必太过于投入地去追求诺贝尔奖。其实,每一个小问题都值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