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装大工程如何避免“踩坑”?
□信息时报记者 王颖婷 “装修公司工期延误怎么办?”“装修到一半,才发现合同里有不少细节没写清楚。”记者调查市场了解到,不少消费者选择在“金九银十”家装活跃期装修,但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联合广东省装饰行业协会及有关第三方监理机构,根据消费者投诉,结合行业经营情况,对当前家装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分析指出,目前家装行业主要存在合同不规范、中途增项、施工质量参差不齐、材料以次充好等问题。那么,消费者如何避免此类问题出现?权益受到侵害时该如何维权? 家装行业几大“顽症”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分析,从消费者投诉反馈及行业经营情况来看,家装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合同不规范。部分装修公司提供的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缺乏明确的责任界定,给消费者后期维权增加难度; 二是中途增项。部分装修公司或施工队伍为低价吸引消费者签约,在初期报价中隐瞒了许多项目和费用,而在装修过程中提出增项,使消费者“骑虎难下”,被动增加预算; 三是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市场上存在不少缺乏资质的施工队伍,其施工技术不过关和经验不足,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四是材料以次充好。部分装修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低价劣质材料或同一品牌中低品质材料代替合同约定的高品质材料,损害消费者权益; 五是延误工期。由于装修公司管理不当或资源调配不合理,装修工程经常出现延期现象,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不便; 六是环保不达标。部分装修公司使用的装饰材料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长期释放有害物质,对居住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七是售后服务缺失。部分装修公司完成项目后就不再负责后续事宜,导致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及时有效解决。 数据 2024年上半年,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共收到房屋装修投诉1148件,同比去年同期(803件)上升42.96%。其中,广东省消委会本级受理相关投诉22件,涉及金额131.78万元,为消费者挽回75.42万元。 如何避免“踩坑”?消费者需注意各项细节 装修是个大工程,涉及环节、工艺、材料、产品众多,每一项都有学问,作为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避免“踩坑”? 为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安全消费,广东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在挑选家装公司时,需查看其资质信誉,挑选可靠公司。签订合同时,明确项目细节,警惕“增项”陷阱,约定重要事项。装修过程的监督和把关非常重要,消费者得加强图纸审核,做好阶段验收。同时,消费者应注意收集保存各项证据材料,包括装修合同、设计图纸、预算清单、装修变更单、支付凭证、沟通记录等。 贝壳与中国消费者杂志社、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发布的《家装行业消费者避坑报告》指出,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审查设计施工图、装修报价单、材料清单等关键附件,以确保后期权益不受损害。此外,商家应向消费者明示家装作业与服务标准、完善家装企业同消费者间的信息反馈机制等具体措施,直击行业痛点,从企业端发力解决现实难题。 根据贝壳研究院的调研,有超过两成的消费者对家装服务感到不满。这些不满主要集中在施工过程、售后服务和材料配送等环节。因此,家装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推荐。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维权 由于消费者对装修的了解程度远不及经营者,也很难把装修过程中涉及的每一项服务的具体标准,都明确落实在合同中,这就容易引起侵权方面的纠纷,甚至一些商家会利用信息差“钻空子”,导致装修的消费纠纷特别多。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装修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是明显不对称的。消费者对装修的常识、相关知识,可能确实不那么了解。但是装修公司非常专业、非常懂行,要是设置了一些消费陷阱,消费者确实很难绕过去。 那么,消费者能通过哪些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专家提醒,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维权:可以先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拨打当地12315、12345热线或向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属地消费者组织、装饰行业协会等进行投诉,寻求帮助;还可请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从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看,除了完善行业标准与服务标准,行业监管也需加强,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并避免行业乱象。北京工商大学全球治理和数字法治研究院研究员郝思在行业活动上公开指出,以司法为主的法律调整形式、家装消费者对承包人资质缺乏关注、预付制消费、以合同作为主要裁判依据等因素,是造成目前家装消费者维权难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更需要监管部门等多方参与,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才能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百姓装得安心,住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