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5: 广州新闻
  • 坚决整治“密考”“掐尖招生”

    1月19日,广州市教育局在“广州教育”公众号发布《家有孩子小升初 您关心的早知道》。其中提到,市教育局已明确要求各校不得收取学生简历,并将坚决整治违规“密考”“掐尖招生”“挂读”等现象。信息时报记者 林茹彬 招生工作细则多渠道向社会公布 广州市教育局提到,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年度当地公办、民办初中招生工作细则,内容包括初中招生划片范围、招生计划、招生条件、招生程序、咨询电话等信息。招生工作细则于每年4月30日前通过本区教育行政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学生、家长可通过广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http://jyj.gz.gov.cn/)和微信公众号(“广州教育”)及各区政府网站和教育部门官方公众号获取招生信息。 初中升学信息,家长可在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官网“广州招考”的“中考中招”栏目提前关注中考相关政策,包括考试科目、录取批次、往年分数线、学校招生简章、热点问答、名词解释等内容,早作规划。 公办初中招生计划由主管部门下达 市教育局强调,每一所公办初中的招生计划是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编制下达,无论是电脑派位、对口直升、地段对口入学,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入学,录取人数应符合招生计划。 民办初中招生,一般当年5月下旬(具体时间以当年公布为准)在“广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人数大于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初中,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电脑派位随机录取,录取人数应符合招生计划。 “借读”“挂读”无法取得学籍 市教育局指出,广州市普通中小学各学段招生工作实行招生计划管理,各学校严格按招生计划、录取名册进行学籍申报或接续。学生经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考试部门核实同意,按规定要求到录取学校报到注册并实际入读,取得学籍。 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考试部门核实同意,学生到非录取学校就读的不能建立学籍,即“借读”“挂读”是无法取得学籍的。 家长学生须关注“名额分配”资格 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方面,市教育局强调,初中3年的连续就读和孩子3年后参加中考时的“名额分配”资格直接相关。按照要求,每所公办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含外语、体育和艺术类学校)要安排不低于50%的名额分配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含民办),并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初中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名额分配招生采用单独批次、单独录取的招生办法。广州市报考“名额分配”的考生,必须是具有广州市户籍(含政策性照顾学生),且具有同一初中学校连续3年完整学籍并在该校就读到毕业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或从市外转学到本市并在转入学校就读到毕业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着力推动缩小区际、区内差异 市教育局表示,广州深入实施教育系统“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跨城乡区域的基础教育强基提质“2+2+1”帮扶行动,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推动缩小区际差异;印发《广州市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方案》,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教师配备,着力推动缩小区内差异;深化集团化办学,全市有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20个,数量全省第一,2024年全市11个区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农村学校、新建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集团化100%全覆盖,着力推动缩小校际差异。 不轻信自媒体发布的招生入学信息 市教育局提醒家长,凡是泛化和鼓吹升学焦虑甚至以此牟利的机构、媒体、人员或者学校都需要警惕,切勿轻信升学自媒体、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等非官方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各平台上发布的中小学招生入学信息,以免误听误信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孩子正常升学。 市教育局已明确要求各学校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等随意收集学生信息,不得收取学生简历。同时提醒家长,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扫描非官方渠道二维码填写报名资料,或向各类机构和个人提供孩子的证件材料、简历资料等信息,以免造成个人信息泄露,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市教育局强调,将持续推进阳光招生,加大排查人民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力度,增强招生入学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透明度,坚决整治违规“密考”“掐尖招生”等现象,严肃查处各类跟招生入学挂钩、关联的收费行为,更好保障孩子公平入学权益,健全公平入学长效机制。

  • 来南汉二陵博物馆“砚遇岭南”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穗文考) 近日,“砚遇岭南——广东地区出土砚文物与砚文化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展,276件/套文物亮相,生动讲述广东地区砚文化故事。 本次展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携手天津博物馆联合主办,得到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总店、南越王博物院、深圳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肇庆市博物馆、端砚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19日。 砚台作为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与笔、墨、纸三者相映生辉。展览以“砚”为切入点,共展出文物276件/套。精选广东地区出土砚及文房配套文物193件/套,借展天津博物馆等藏传世名砚精品及文房配套文物83件/套。 展览分“砚之流变”“砚之材工”“砚之人文”“砚之传承”四部分,通过190余件/套层位明确、年代序列完整的考古出土砚,呈现广东地区自两汉、三国晋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砚的流变和传承。其中,“砚之流变”以广州地区70年考古发掘出土砚为主体,兼纳省内其他区域的出土砚,首次系统梳理广东地区出土砚文物2000余年来的形制流变及砚文化传承脉络;“砚之材工”,透过盛世名砚对材质与制砚工艺的极致追求,探寻成就一方佳砚的奥秘;“砚之人文”,借由砚上的雕刻题铭,洞察使用者以砚寄托情思的精神世界;“砚之传承”,经由砚研究历史、砚拓技艺以及制砚工艺传承的追溯,重拾砚文化传承脉络。 展览开发设计配套文创 展览亮点 展览尝试以科技检测分析辅助传统考古类型学,研究砚、墨的材质,进一步挖掘广东地区出土砚台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为增强互动体验,展览融入多样化的情境展示,不仅复原书写场景,还邀请真人视频拍摄,讲述砚的流变,在场景中还原砚的使用,让砚文化真正“活”起来。 此外,展览还特别邀请中国制砚艺术大师柳新祥及其子柳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程均棠及其子程海锋、陶瓷工艺师刘雷等加盟展览,复刻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砚文物,并携砚作参展。 配合展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2013年出土于广州市珠光路的清代端石云龙纹砚为原型,开发设计配套文创“云龙纹文创端砚”。该砚额雕刻“苍龙教子”类纹样,具有吉祥美好寓意。另外,选取多款反映砚文化历史和时代流变的砚台,策划“福袋”大礼包,内含“才华横溢”幸运福、“妙笔生花”贴纸、“万事如意”利是封及“大吉大利”文件夹等,蕴含深厚的砚文化底蕴与吉祥寓意。

  • A1: 头版
  • A2: 要闻
  • A3: 广州新闻
  • A4: 好人365
  • A5: 广州新闻
  • A6: 广州新闻
  • A7: 天天福彩
  • A8: 公益体彩
  • Z1: 工商广告
  • Z2: 工商广告
  • Z3: 版花广告
  • Z4: 信息时报
  • Z5: 信息时报
  • Z6: 信息时报
  • Z7: 信息时报
  •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