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破损的红砖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30余户居民告别了搬瓶装煤气上楼的日子;废弃的园区迎来活力满满的“客人”……城市在拔节生长,城市管理也面临不断优化的难题。如何激发基层活力,调动多元力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广州不断创新。2024年以来,广州持续开展“社区绣花”行动,整合各类培育资金超6亿元、推动解决社区痛点堵点问题230余项、整改影响社区容貌环境问题5700余宗,推动30个老旧社区容貌环境跃升。
如今,“社区绣花”行动已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在创新中逐步实现从单纯日常维护、容貌提升到文化展示、业态升级的转变,激励社区在培育提升中探索出一条“自我造血”的新路径,让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熙灯 通讯员 成广聚 陈紫芬
城市精细化管理变成“大合唱”
走进荔湾区逢源街道逢源北社区,便可见宽敞平整的社区小广场,破损的红砖路面焕新成复古的水泥灰砖;零散的空调外机铁皮棚统一更换;裸露在外的变电箱穿上了“新外套”,这些变化都是“党员+志愿者+微管家”的守望相助队伍共同参与“社区绣花”行动的成果。
“我们以前想找社区帮忙解决,但是社区人手少、经费少,也难以及时解决。”居民黎阿姨回忆道。原先小广场上的地砖时常松动,遇上雨天,居民稍不留意就被溅一身水。
精细化管理是城市治理的艺术。在基层,如何用有限的力量推动有效治理,成为这些地方面临的一道必答题。而“社区绣花”行动为基层多元力量的参与提供了舞台,基层组织力量就是最关键的一环。在“社区绣花”行动中,逢源北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优势,锻造了一支“党员+志愿者+微管家”的守望相助队伍,使其成为社区培育提升的中坚力量。仅在2024年,社区的党建矩阵就服务群众3778人次,成为凝聚社区群众的重要平台。
逢源北社区的创新不是个例。在黄埔区,鱼珠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黄埔区天虹社区充分运用‘大党工委’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7家辖内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华南理工大学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筹集社会资金20余万元,对社区进行全域提升。”
紧邻珠江,越秀区人民街太平通津社区在过去一年发生了不少改变。港汇大厦楼下,宽敞整洁的小广场成为居民每天打羽毛球的地方。旁边,老旧破损的居民楼外立面粉刷一新,还建起了与港汇大厦风格一致的护栏和雨棚,更增加了绿植作为装点。遇到下雨天,雨水顺着雨棚流进绿植花盆里,一旁的下沉式居民楼一楼也不再积水了。
太平通津社区党委书记林伟锋介绍,通过“社区绣花”行动,街道不仅调动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还撬动更多企业资源,共同完善社区环境。2024年,社区成功与一批机团单位协作,由企业出资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提升。
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社区绣花”行动中,不少社区创新整合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为居民提供多元、深入、全面的服务,共同解决了群众面临的各种问题。
南沙区大岗镇豪岗社区发动中铁隧道局、辖区商户投入550余万元;白云区罗岗、石岗、海苑、朝阳第二社区发动经济联社、驻地企业投入2000余万元,共建美丽家园,共享培育成果……放眼全市,各区在2024年积极探索“财政托底+部门聚力+社会共担”培育模式,引流整合其他政府项目资金超5亿元;撬动热心企业、机团单位、经济联社等投入社会共建资金7000余万元。
广州“社区绣花”行动在制度“微创新”中不断发力,广泛凝聚社会力量,不断强化多元主体多方资源统筹整合,让高质量基层治理实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带动经济发展
天河区元岗街道天源社区融通和园来了一批新入驻企业,给片区发展注入新活力。从废弃的产业园到南越SYNT影视文化集群产业园,这些变化离不开“社区绣花”行动为区域创造的内生动力。
“在招商的过程中,高品质的办公环境是关键因素。以前,园区破旧、路窄,停车不方便,街道联合物业和中创孵化器开展培育项目,帮助园区焕新,已经引入多家高质量、新业态的企业,租赁出一万多平方米。”园区运营方、中创孵化器产业运营中心区域项目总经理胡孔云表示,通过“社区绣花”行动,培育升级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600个、新增工业年产值1.5亿元,以文旅活力助力元岗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区空间的产业承载能力,直接影响城市竞争力。面向广州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宏伟蓝图,广州正在“社区绣花”行动中以社区为单元,不断优化社区产业空间,激发城市产业发展动能。
这样的趋势不仅在天河,其他区也同样在发力。越秀区黄花岗街道云鹤社区在“社区绣花”行动中,“腾笼换智”清退疏解低端产业。依托云山大酒店旧楼提升成果,新增优质商业、办公载体9000平方米,“十余年烂尾楼”成功改造“变身”隽语悦己长租公寓;花都区花东镇推广社区,美丽墟镇主体建设落址新市场片区,杂草丛生的边角地化身绿美生态小公园,商达街紧扣“推港夜墟”主题,提取“空港+墟市”元素,打造350米空港风格高品质商业街区;花都区赤坭镇赤坭社区通过提升社区容貌品质,将整个沿江路街区委托企业运营,构建“滨水休闲—主题消费—文化体验”的商旅文融合生态圈,目前已有几十家商户租摊经营,吸引众多市民群众打卡消费。
一个个实践将基层空间品质的优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串联起来。通过数年的实践,广州以社区空间为抓手,不仅注重物理环境的提升,更注重在资源要素创造性盘活上下功夫,积极创新培育模式,打造多元业态。在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同时,改善营商环境、吸引高端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在重塑社区功能的过程中,真正激发出社区内生动力,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文化场景焕新颜,社区功能跃升
走进“萌宠广场”,明亮的颜色点亮社区中心,小朋友的目光总是离不开广场上生动精巧的“萌宠”雕塑摆件。而900平方米的广场,也成为居民群众茶余饭后散步的首选地。
从表面上看,萌宠广场的改变是空间物理性的提升,实际上则是在地文化与环境相融的再呈现。毗邻广州动物园的云鹤社区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场景营造特色,通过政企联动等方式筹措资金400余万元。原来杂乱的停车场蝶变成“萌宠广场”,实现社区空间向文旅打卡点的功能跃升。
视线转向美丽乡村。白云区石门街道朝阳第二社区依托百年荔枝林与溪塘水系深挖在地文化,多次走访村中70岁以上的老人,听他们口中关于田心村的历史,结合田心村历史和现有水乡文化,在“社区绣花”行动中将田心村的水乡文化和环境提升结合起来。
如今,从田心村口、崇廉园塘到田心文化广场,荒废边角地转化为移步换景的绿美公园。环绕式生态长廊已成为田心村社区文化的最佳展示舞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沉浸式生态生活场景时时刻刻展示着社区的精、气、神。
放眼全市,挖掘在地文化、探索场景构建的社区不在少数。譬如海珠区滨江街道益丰社区将200平方米创收停车场改造为复合型社区公园;白云区均禾街道罗岗社区利用闲置耕地打造集休闲、农耕、文化于一体的主题农田公园;西站社区追寻铁路印记,精心设计带有铁路元素的荔湾区站前街道西站社区logo贯穿整个社区;逢源北社区融合“左右逢源”“天圆地方”设计理念勾勒岭南文化肌理。
一项社区品质培育提升工作,不仅是修补功能缺失,更是对“空间—行为—情感”的交互关系的精雕细琢。各区在实践中,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有温度的生活剧场,使街巷肌理成为文化认同与情感交流的载体,用文化力量为基层治理助力,再以基层实践滋养出的文化为基层治理提供深层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