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9: 广州新闻
  • 用心用情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李丹) “心怀善念,善待他人,其实也是善待自己。”近日,年近九旬的黄婆婆专程来到广州市人民来访接待厅,在信访“家话墙”上留下这样一段话。 善心得到爱的回馈 原来,黄婆婆退休前长时间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始终对孩子充满别样情感。1996年退休后,她连续20多年参加“羊城会亲”活动,通过南粤希望工程资助困难学生。虽然她并不富有,住的还是公租房,但在捐资助学上十分慷慨,每月3000元左右的养老金除了付药费、生活费,绝大部分都攒下来资助困难儿童,17名原本并不相识的山区学子被她视作亲儿孙,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黄婆婆”。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和女儿也在资助困难儿童。 近年来,随着年事已高,黄婆婆身患多种慢性病,儿女也在外地工作,但要强的她不愿给儿女和邻里增加负担,一直独居生活。后来,黄婆婆行动不便,坐上了轮椅,连出一趟门都很难。此前,她听说广州市信访系统正在开展“信访为民家文化、排忧解难暖万家”活动,就抱着试试的心理,让护工推着她到市人民来访接待厅咨询,“像我这样,够不够条件获得志愿服务?我每周二要去医院做理疗,每周日要去参加老年活动。” 了解到黄婆婆的情况后,市信访局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深受触动——每一颗善心都应得到爱的回馈,市信访局立即协调属地街道和社区把黄婆婆纳入“信访志愿服务结对定点服务”机制,每周安排社工和信访服务志愿者轮流上门帮她做家务、聊家常,外出还专门安排志愿者全程陪同保障。广州市信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深度培育信访‘家文化’,在设身处地解决群众困难和诉求的同时,也推动着价值的传播、爱心的传递和善念的回响。” 着力打造“信任共同体” 这是广州市积极推进信访“家文化”建设、为群众解忧的一个缩影。群众利益无小事。近年来,广州市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全面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从适应群众信访需求、创新信访工作供给“两个层面”入手,将培育信访“家文化”向培育信访“家文化”“访文化”“信文化”三个领域延伸,持续优化信访关系域、强化信访治理域、重塑信访价值域,着力打造“信任共同体”,助推信访工作法治化和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诉求当家事、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来访当家访、与群众沟通聊家常话,从优化接待流程、践行为民初心、搭建多元平台三个方面入手,持续推进信访‘家文化’建设,争取在信访法律关系的展开中逐步建成‘信任共同体’。”广州市信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这种“家文化”体现在每个细微之处,走进广州市人民来访接待厅,一座名为“幸福号列车”的党群服务驿站令人眼前一亮。作为全市信访为民“服务示范窗口”之一,驿站里,电视、空调、饮水机、药箱、书籍、玩具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来访群众可以在这里休息、喝水、叙家事、话家常,志愿者热情、细致、耐心的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接待厅还成立“老友记倾计工作室”,邀请老党员和信访系统退休干部组成志愿服务队,轮流值班,与来访群众“倾计”(聊家常),做好政策解释、思想疏导、纠纷化解等各项工作。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多起信访积案,成为深受信访群众认可的品牌工作室。 据了解,2022年3月以来,广州市以“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创新培育信访“家文化”。从点上先行到全市铺开,从初创阶段的1.0版本到全面升级的2.0版本,从静态标准到动态流程……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出台,全市信访接待水平不断提升。在浓厚的信访“家文化”氛围中,全市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情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近年来,广州市培育信访“家文化”创新做法获第十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三等奖,入选“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

  • 128件馆藏珍贵红色文物亮相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李熙) 在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之际,昨日,“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广州大元帅府里的红色文物”展览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北三楼专题展厅拉开帷幕,128件馆藏珍贵红色文物亮相,再现国共合作壮阔史诗。 本次展览分为“报刊”“函电”“书籍”“证章与委任状”4大部分,展示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128件馆藏珍贵红色文物。 据悉,该展览也是“英雄花开英雄城”2025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红棉之心”展览之一,展期将持续至6月11日。 据了解,128件馆藏珍贵红色文物中有不少重点展品,包括1923年10月27日邓泽如致古应芬函、1925年10月周恩来从第二次东征前线发回的电报等珍贵文物。 当天,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还收到来自孙中山家乡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赠送的一株酸子树苗。据悉,这株树苗将于3月12日植树节扎根纪念馆内。值得一提的是,这株酸子树苗可追溯至1883年孙中山先生亲手栽种在翠亨村故居庭院中的酸子树,历经百年沧桑,母树依然苍劲挺拔。

  • 百余幅作品展现文化交融之美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刘丹妮) 3月9日,“心迹——叶献民绘画作品展”亮相广东美术馆二沙岛本馆,展览聚焦当代中国水彩画坛领军人物叶献民从艺50余年的艺术成果,展出水彩、油画等代表作品百余幅,系统呈现其融贯中西的创作实践与深沉大气的艺术风格。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7日。 “心迹——叶献民绘画作品展”展示画家叶献民数十年来创作的水彩、油画等精品。作为中国水彩画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叶献民现任中国水彩画院研究员、广东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执行主任,曾任广州画院副院长并连任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他在学术研究、主题创作、美学探索等多个维度都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巧妙地将中国水墨的笔致韵味、油画的色彩表现力、素描的扎实造型功底以及版画的层次语言融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纯净、酣畅磅礴”的独树一帜的水彩画风,其作品曾数十次斩获国家级美术大展奖项。 展览分“精神之光”“璀璨油彩”“以形传神”“水色澄澈”四个单元,呈现其在油画和水彩领域的艺术成就,其中有不少画家的代表作,如《高原母亲》等水彩人物画等。

  • A1: 头版
  • A2: 全国两会
  • A3: 广州新闻
  • A4: 焦点
  • A5: 焦点
  • A6: 广州新闻
  • A7: 广州新闻
  • A8: 广州新闻
  • A9: 广州新闻
  • A10: 区区无小事
  • A11: 好人365
  • A12: 旅游
  • A13: 食品
  • A14: 汽车
  • A15: 天天福彩
  • A16: 公益体彩
  • Z1: 工商广告
  • Z2: 工商广告
  • Z3: 版花广告
  • Z4: 信息时报
  • Z5: 信息时报
  • Z6: 信息时报
  • Z7: 信息时报
  •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