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伤肝”怎么办?
吃好睡好有利“修复”肝脏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通讯员 房诗婷 刘文琴 黄睿) 深夜的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凌晨的卧室中,手机蓝光映照着无数张疲惫的面庞。此时,人体最“沉默”的器官——肝脏,正在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昨日是第25个“全国爱肝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商昌珍提醒,长期熬夜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是呵护肝脏的关键。

保护肝脏健康应定期检查

肝脏是人体唯一具有再生功能的实质器官,这个重约1.5公斤的“生化工厂”每天默默执行着500多项生理任务,包括分解毒素、合成凝血因子、调节血糖、代谢脂肪等。令人惊叹的是,肝脏的工作效率极高,在正常工作量情况下,仅需调动1/4的肝细胞就能完成任务。

然而,强大如肝脏,也有脆弱的一面。由于肝脏的痛觉神经分布极少,即使70%的肝细胞受到损伤,身体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甚至肝功能化验指标仍可能显示正常。这种特性,使得肝病极具隐匿性、早期不易被发现,确诊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使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保护肝脏健康不能只依赖身体的“报警信号”,而应主动关注、定期检查,防患于未然。

长期熬夜小心肝脏“罢工”

人体的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生物钟”,肝脏也不例外。肝脏细胞中的“时钟基因”调控着解毒、代谢等重要功能。23时至次日凌晨3时是肝脏的“黄金修复期”,在此期间,深度睡眠会触发肝脏开启“修复模式”,帮助修复白天受损的肝细胞、清除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毒素。

但是,经常熬夜会打破肝脏的正常“生物钟”,迫使肝细胞在修复期继续“加班”,如同让一台精密的机器不停机检修而持续运转,必然导致故障率升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商昌珍表示,长期熬夜导致的肝脏时钟基因功能紊乱及肝细胞损伤,可引起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为保证肝脏按照昼夜规律正常“工作”,商昌珍建议大家建立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尽量在23时前开始准备睡觉,最晚不超过次日零时进入睡眠状态,以保证让肝脏规律地开启“修复模式”。此外,合理的饮食结构对肝脏健康亦至关重要。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可以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同时,适量的有氧运动不仅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还能帮助消耗多余脂肪,预防脂肪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