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集——南越王博物院藏品征集成果展”开幕
科技手段打造文物的“五星级家园”

东汉时期的陶动物俑。

白地黑花腰形瓷枕。

▶展览现场。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信息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南越王宣)昨日,“甄·集——南越王博物院藏品征集成果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开幕。本次展览精选了300余件/套通过接收移交、接受捐赠、购买等方式征集的文物,其中南越木简限时大批量展出。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

众多珍贵文物首次展出

本次展览是南越王博物院建院以来首个系统梳理并公开展示藏品征集成果的展览,众多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展品时间跨度大,纵贯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展览通过“鼎力相助 瑰宝入藏”“众流汇海 共谱新章”“展研不止 文脉流芳”三部分,深度呈现南越王博物院藏品征集工作的成果与背后的故事。

去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南越王博物院移交一批极具价值的考古出土文物及标本,涵盖汉代与南汉时期,它们成为本次展览的重磅内容。在移交的文物中,陶瓷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造型多样。其中,陶动物俑、陶仓、陶囷、陶灶等模型明器的集中入藏,填补了南越王博物院在展现汉代不同阶层生活风貌方面的缺失。这批文物主要出土自先烈南路大宝岗西汉墓(7号墓)、东汉墓(1号墓、2号墓、23号墓)、新港西路江南新苑工地东汉墓(1号墓、3号墓)、同福路海幅寺汉代窑址以及小谷围岛北亭村南汉德陵,当中不少器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此前,南越王博物院的文物展示多围绕南越国、南汉国贵族的生活而展开。此次移交的文物,生动描绘出汉代普通百姓的炊烟日常与生活百态,极大地丰富了院藏秦汉史体系的实物资料。

带观众探索文物库房奥秘

2004年,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渗水井内出土了一批木简及碎片,上面的墨书文字约1200字,是研究南越国历史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堪称“岭南第一简”。2023年,130枚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木简完成整理工作。去年,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定级,这批木简中珍贵文物达44件,其中二级文物6组17件,三级文物27件。据悉,本次展览将在开展后的15天内,大批量展出南越国木简原件,15天后木简原件将部分轮换展示。

据了解,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近年来南越王博物院藏品征集的成果,更向观众揭开了博物院幕后工作的神秘面纱。观众将通过展览,了解到一件文物是如何经过严格的筛选、鉴定、登记、编目等步骤,最终入库成为正式藏品。与此同时,展览直观呈现了现代博物馆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对库房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调控,为文物打造一个“稳定”且“洁净”的“五星级家园”。

文物特写

1.东汉 陶灶

这个东汉陶灶的一侧有龙首形烟囱。灶门为拱形,有一人俑正在观火,门墙上刻划了三角芒纹。灶面刻划斜方格纹,开有三孔火眼,上置釜。

2.东汉 曲尺式陶屋

这件曲尺式陶屋有两间房,房后有院落,以低矮女墙围栏。陶屋正间为横长方形,正面和侧面各开一门,屋的四壁镂空斜方格和直栏式窗户,刻有划斗拱、支柱等。正间内塑四俑一犬,其中两俑持杵舂捣,一俑翻箕筛谷,还有一俑则扒在后窗上察看后院的猪进食;犬蹲伏在门口。侧间的门与后院相通,侧墙开凿一狗洞。后院围栏上有瓦脊,实际上是猪圈,内塑两头正在槽边进食的猪。

3.白地黑花腰形瓷枕

榆次窑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东郊的孟家井村,孟家井古时隶属榆次县,故名榆次窑。因与磁州窑相距不远,生产原料与工艺也大致相近,榆次窑烧造的器物既有磁州窑类型鲜明生动的线条,也有定窑类型精致的印花。这件枕器型较大,在同类型枕中实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