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98“好志愿者”饶玲进、郭玉香:社区理发师 夫妻档坚持义剪10年
好人简介: 每周六下午,在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龙华社区,83岁的饶玲进和72岁的郭玉香总是在免费理发摊前忙活得不亦乐乎。夫妻二人有一本记录剪发次数的小册子,自2014年起开始记录,本子上写得密密麻麻,现在夫妻俩已经“数不过来、懒得去记”。十年间,他们逢周六准时出摊,风雨无阻。粗略算来,他们已为4000多人次免费理发。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穗文明 “好人说 我们这个年龄做不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为街坊理发,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社区免费理发风雨无阻 每周六14时30分,龙华社区里的“免费理发摊”便会准时出现。一个蓝白相间的塑料工具盒,两把木质转椅及几张红色折凳,就是这个理发摊的全部“装备”。饶玲进理发时就像在雕琢艺术品,每剪一刀,他都透过滑落到鼻头的眼镜端详一番,思索下一步该在哪里落剪,整个人透着笔挺端正。郭玉香则更似春风细雨,比起造型,她更多考虑头发长度,关心街坊是否感到凉爽。 天气炎热时,来这里进行“半户外”剪发的人不算多。但如果遇到剪发高峰期,一个下午老两口需要帮20多人理发。帮衬免费理发摊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有90多岁的老人,也有才几个月大的婴儿。饶玲进自豪地说,“也有年轻人喜欢来我这理发的,说外面的人剪得不好,还是我剪得最舒服。” 一本册子记录理发岁月 自2014年10月18日首剪开始,这对老夫妻便将剪发时间、人数等情况记在一本册子上。在册子里,可以看到剪发人数一栏的数字随岁月增长。一开始还是逐次记录,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街坊对二人的手艺也很满意,来理发的人多了起来。忙的时候,他们来不及详细记录,只能简单估算每天的理发人数。据粗略统计,迄今为止,夫妇二人已累计义剪超4000人次。 实际上,饶玲进和郭玉香并不是专业的理发师,但早年都有过理发经验。年轻时,饶玲进是广州机床工业公司的一名工程师,曾有3项发明专利。他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计量仪器专业就读。从那时起,他在勤工俭学中学会了理发,经常帮同窗“剪一剪”。 退休以后,饶玲进夫妇来到联和街龙华社区居住。早些年,龙华社区一带居住密度不高,公交只有一条线路,理发店更少。有一次,邻居路过饶玲进家看到夫妻俩在互相理发,便提议老两口在社区开个夫妻理发档。“我们有退休金,生活过得去,邻居有需要就义务做吧!”饶玲进说。就这样,他们在社区里开起理发摊。在梅州老家生活时,郭玉香也在理发店干过一段时间,在义剪这件事上她和老伴一拍即合。直到现在,他们都为对方理发。邻居都说,从这件事感受到老两口相濡以沫的温情。 怀着感恩之心服务社区 实际上,饶玲进夫妇的生活并非事事顺心,他们的女儿患有精神性疾病。对女儿的病情,饶玲进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言语中更多的还是感念社区的帮助。“刚开始是金峰园社区居委会,后来是龙华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都很关心我们。”饶玲进说,社区除了帮他们申请每月1000多元的精神病患者监护补助和残疾人护理补助外,还时时关注他们一家的日常生活,就连剪发的剃刀坏了,都是社区帮忙添置的。 饶玲进不止一次表达自己对社区的热爱,也把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大家”看作自己的“小家”。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及独居老人需要理发,他们总是二话不说,手拎工具箱便上门服务。在龙华社区,他们还经常给行动不便的病患剪发,有时还会去旁边的金峰园社区义剪。 助人为乐传递邻里温情 饶玲进夫妇的免费理发摊在社区已开设10年,成为街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周六的义剪,成为拉近街坊邻里距离的温馨时刻。饶玲进说,很多老街坊看到地上的碎发总会帮忙清理,因为担心他们在干活的时候滑倒。 除日常义剪外,饶玲进夫妇还帮助社区开展血压测量等活动。他们表示,希望今后能为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的居民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近年,饶玲进的“理发业务”还从广州“拓展”到老家梅州。作为大埔中学五九届校友会会长,他在探访生病的同学时也时常帮他们理发。“助人是快乐之本,是一种美德,帮助他人多一点,就多一分快乐。”饶玲进说。 在两位老人的影响下,龙华社区成立岁月理发师志愿队,志愿队的服务理念是“岁月理发师,一剪一推总关情”。饶玲进、郭玉香夫妇是志愿队队长,越来越多人被他们的精神感染,加入志愿队。前来理发的居民络绎不绝,大家都对志愿队队员的手艺赞不绝口。声声“感谢”背后,邻里间温情满满。“其实我们做的都是小事。”饶玲进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不想“出名”,但如果能影响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这份坚持便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