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全国“四连冠”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机场宣) 8月5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迎来转场运营20周年。转场20年来,白云机场累计运送旅客超9.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2800万吨;日起降航班由2004年的500架次增至目前的超1500架次;日旅客量由2004年的5.6万人次增至目前的超20万人次。 开创大型机场一夜成功转场先例 2004年8月4日22时50分,随着广州至湛江的CZ3265航班腾空而起,走过72年的老白云机场完美谢幕。8月5日7时05分,首个出港航班——广州至海口的CZ3932航班从新机场起飞,新白云机场运营全面开启。新老白云机场在一夜之间实现无缝隙成功转场,开创了中国民航史上大型机场一夜成功转场的先例。 转场运营20年来,白云机场硬件设施持续完善。2004年完成新老机场转场,一夜迈入“双跑道”时代;2009年一号航站楼东三、西三指廊建成启用,航站楼新增面积14.8万平方米,年旅客吞吐设计量新增1000万人次;2015年第三跑道正式投入使用,白云机场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三条跑道的机场;2018年二号航站楼启用,白云机场迈入“双子楼”运营时代;2023年东四西四指廊建成,T1、T2两座航站楼实现贯通。 国内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转场运营20年来,白云机场国内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2004年转场当年,白云机场通航城市仅有113个,国际和地区客运航线仅有28条。至2024年7月,白云机场已拥有超80家航司在此常态运营,国内国际客运通航点230多个,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连接国际及地区近100个目的地,每周往返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约1500架次。 转场运营20年来,白云机场累计运送旅客超9.5亿人次,保障货邮吞吐量超2800万吨;日起降航班由2004年的500架次增至目前的超1500架次;日旅客量由2004年的5.6万人次增至目前的超20万人次。最高峰单日接送旅客26.71万人次,最高峰单月接送旅客686.16万人次,连续四年实现年旅客吞吐量全国“四连冠”。广州上空的“空中之路”越织越密、越飞越远,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构建综合性一体化交通枢纽 转场运营20年,7300多个日日夜夜,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一路不断“腾飞”发展,向“新”而行。2020年9月27日,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项目建成后,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货邮吞吐能力预计将分别达到1.2亿人次、380万吨,较目前增长50%、52%。预计到2030年,白云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2亿人次,货运吞吐量超过380万吨。 根据规划,白云机场未来将建设新的高铁站,引入广珠(澳)高铁、广河高铁等六条高速铁路,穗莞深城际(新白广段)、芳白城际等五条城轨在此交会,通过铁路紧密联系广州白云站、广州北站等重要铁路枢纽。加上已有广州地铁3号线、广州东环城际以及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高速,构建起综合性一体化交通枢纽。
-
跨越发展20年创下国内国际多个“第一”
客流量问鼎“全球第一”,年旅客吞吐量全国“四连冠”。转场运营20年来,白云机场客流极速攀升,2004年转场当年突破2000万人次,随后平均每三年实现一次“千万级”的跨越,2019年实现7338万人次的历史性突破。2020年至2023年,连续四年实现年旅客吞吐量全国“四连冠”,不断刷新的旅客吞吐量“纪录”。 首提“开放办机场”,打造特色“春风服务”。2012年6月,白云机场在全国机场首次启动“开放办机场,服务大提升”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提升机场服务的意见和建议;2018年春运,白云机场在全国机场首次提出打造“春风服务”品牌……开放包容、求新求变的系列举措推动服务持续提升,2020年至2023年,白云机场连续四年获得ACI“全球机场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连续四年获评SKYTRAX“中国最佳机场”。 以科技创新助力美好出行。2009年4月,在全国机场率先推出手机电子登机牌,实现无纸化登机;2014年4月,推出全国首个“自助值机+行李托运”一体化柜台;2018年4月,成为全国第一个3000万级以上全面实现机坪管制移交的大型枢纽机场;2019年1月,白云机场一号航站楼成为国内首个5G覆盖的航站楼;2020年8月,白云机场在全国机场首推旅客出行全流程“One ID”服务,旅客完成注册授权后可实现“一张脸”通行机场……系列创新举措,满足旅客美好出行需求。
-
上半年广东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1%
信息时报讯(记者 李丹 通讯员 沈甸)日前,记者从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了解到,今年1月~6月,广东全社会用电量413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9.1%,拉动全社会用电增长4.9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之和。 粤港澳大湾区用电增速高于全省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制造业的腹地,集聚着数十万家制造业企业,是拉动用电增长的重要力量。1月~6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省增幅。 “上半年,我们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四成。”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朝阳表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加大了对电能的需求,近年来,公司投入超过600万元用于冰箱工厂的数字化改造,通过引进智能装备、搭建数字化中控平台,冰箱工厂综合生产效率提高两成,能耗降低16%。 “数据显示,大湾区内地9市1月~6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近25%,高于全省5.2个百分点,同时,现代服务业同比增速为10.4%,与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增长同步。”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市场营销部营业科专责王勇超分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培育壮大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用电增长动能更新底色更绿 新动能加速蓄势聚力,为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数据显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4.2%,增速连续18个月保持在20%以上,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同时,绿色转型步伐加快,风能原动设备制造、港口岸电、充换电服务业1月~6月用电量增速分别为29.5%、39.7%、47.8%。 今年1月~6月,广东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801.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增速高于全省制造业水平3.2个百分点,用电占制造业的比重维持在40%以上,对制造业用电增长贡献率超50%。同时,大工业新增容量2028.1万千伏安,同比增长31%。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彰显区域经济强大韧性与充沛活力。 此外,新型消费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据悉,1月~6月,广东消费类行业用电同比增长11.1%,其中,升级消费类行业、可选消费类行业用电同比分别增长10.7%、11.9%,反映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