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敷衍”家长 交手工作业各出奇招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温倩茵 通讯员 谢智菲 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创意手工活动,无疑能增进亲子关系,同时提高孩子的创造力、专注力和动手能力。但面对学校布置的手工作业,部分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是额外负担,内心产生抵触,甚至有家长采取敷衍态度。不过,他们一些幽默但不够认真的手工作品却在网络上意外走红。在这些轻松的笑声背后,仍需提醒家长,教育中敷衍的态度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中秋节刚过,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家长用胶桶、胶凳、胶袋等材料制作的灯笼,这些敷衍的作品虽然意外走红,但孩子们往往会露出不满的眼神。相比之下,那些用心的家长利用透明卡、塑料瓶、扭扭棒等材料制作的手工灯笼,更受孩子们的喜爱,尽管这些作品制作起来既耗时又考验家长的耐心。而那些使用五彩缤纷的奶茶杯制作的高级手工灯笼,让人赞叹不已之余更直呼“学不会”! 随着中秋节的手工灯笼制作结束,接下来还有国庆节的贺卡制作、春节的窗花剪纸、端午节的粽子制作,以及以环保材料、计量单位、秋季落叶等为主题的手抄报等手工作业,这些任务将会年复一年地接踵而至。 在《自主调节学习》一书中,编者本贝努蒂强调:“作业是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且富有成效的一部分,它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拓展教育的价值。”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质量是提升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估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精心设计的手工作业能够激发孩子们收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图文表达和色彩搭配方面的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家长观点 家长的难题:到底帮不帮忙? 家长们对于伴随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手工作业”参与态度和程度各异。邓女士表示,自孩子入园以来,她从不参与孩子的手工作业,让孩子独立完成。无论作品是否成功或质量如何,她总是鼓励孩子:“你是自己做的,别人都是爸爸妈妈帮忙的,所以你是最厉害的。”孩子也乐于接受鼓励,对自己动手做手工充满兴趣,即使成果不尽人意。 刘小姐则认为,幼儿园的作业往往要求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这使得家长在参与程度上感到困惑,不知要帮忙到什么程度。胡先生用塑料瓶为他的一对幼儿园儿女制作了两个莲花灯,他幽默地说:“我儿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把饮料喝完了。”这反映了一些家长在手工作业中轻松参与的态度。 袁先生看重手工作业的多重好处,认为这是家长陪伴孩子探索、动手操作、积累经验的好机会。他表示:“我们平时也会和孩子一起做各种手工,感觉这比买玩具更有意义,也更环保。”这也表明了一种积极的家庭参与态度和教育观念。 专家建议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心理治疗师 黎仕达 用正念疗法引导孩子,消减家长负面影响 黎仕达指出,儿童的学习通常基于两种本能模式:一是强化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孩子们能够明白在特定情境下采取何种行动能为自己带来最大的奖励;二是观察学习,孩子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一种间接的学习。黎仕达提醒家长:“父母的行为举止,甚至是对待事物的态度,都可能被孩子所观察并学习,这些观察到的行为和态度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行为模式。” 黎仕达分享了一个关于孩子A厌学的案例。在深入了解A厌学的原因后,发现其主要问题是畏难心理。A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习惯性地退缩、逃避,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这种行为模式实际上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因为父亲在面对问题时也常常采取逃避的态度,认为如果做不到最好,那么做这些事就没有意义。A也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一般,上学似乎没有太大意义,这种思维模式和父亲非常相似,是长期观察和模仿学习的结果。 黎仕达指出,家长的某些观念和行为方式可能与他们自身的经历有关,不能简单地以好或坏来评判。即使是在上述案例中,父亲的行为习惯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他不会过于执着,愿意尝试新事物,拓宽视野。在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父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必刻意隐藏。 实际上,父母每个想法都有其对应的解决之道。其中一种方法是结合正念心理疗法来帮助孩子面对各种事物,引导他们认识到哪些事物是重要和有价值的,并鼓励他们将精力投入到这些事物上,愿意尝试挑战困难,追求自己认为重要和有价值的目标。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觉察并接纳当下,对当下做出明智的行动和回应,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广州市青少年心理辅导协会副会长、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 李永辉 家长不必过于严格,让孩子把时间用在关键地方 李永辉指出,手工作业引发的热议持续不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教育观念和家校沟通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来说是: 1.许多家长和孩子普遍感觉学校作业负担过重。虽然老师布置手工作业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亲子互动,但如果其他作业量并未减少,这实际上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2.有些家长可能因为个性原因,对教育孩子缺乏耐心,面对手工作业时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 3.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更愿意花时间做他们认为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手工作业,因此他们可能会对手工作业敷衍了事。 李永辉提到,对于第三种情况,即孩子能够自主判断重点并合理安排时间,即使他们对手工作业敷衍或不做,也是可以接受的。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时,李永辉曾遇到一位焦虑的母亲,她的儿子在高中成绩优异,但经常不完成书面作业,只专注于他不熟悉的知识点,更不用说手工作业了。李永辉支持这种作业策略,并建议家长不必过于严格,应该给孩子一定的弹性空间,“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的地方,做作业以外,还有足够的休息、运动时间,有助于孩子更健康、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