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超万亿元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实习生 陈琳) 昨日上午,《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行动方案》指出,力争到2027年,广东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超万亿元。 据介绍,广东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起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为进一步助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成势,高质量建设生物医药强省,广东省出台上述《行动方案》,围绕创新机制、提升产品、集聚产业、营造环境等,聚焦卡点堵点难点,提出38项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是坚持优化体制机制。完善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链长”机制作用,完善跨部门、重点地区共同参与的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效协同机制,深化“三医协同”,强化统筹协调。聚焦省级权限优化各项服务。将公立医院建设的临床试验机构“支持创新药械开展临床试验情况”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省内医疗机构伦理审查结果互认;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纳入广东省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等。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制度创新前沿优势。充分运用“港澳药械通”政策,加快扩大指定医疗机构和产品范围,支持大湾区内地九市对接港澳生物医药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设立国家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运营机构。 二是坚持全产业链支持。提挡加速创新药械研发应用。在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临床试验、审评审批、产业化、入院使用等方面提出多条针对创新药械的支持举措。结合全省地市已出台的生物医药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对创新药械全链条各环节予以政策、资金等支持。统筹谋划产业整体发展。加大对生物药、化学药(含仿制药)、中医药、医疗器械和装备产业、医疗机构制剂等各细分领域的支持力度,谋划发展基因技术、细胞治疗、AI+生物医药、合成生物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新领域新赛道,大力发展化学药及中间体、天然药物、中草药功能组分、药用辅料等生物制造模式。强化招引“大而强”以及锻长板、补短板的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优化对在粤企业的培优扶强和针对性服务。 三是坚持解决产业发展卡点堵点。如,针对企业反映药械审批慢等问题,与国家药监局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共建联合服务机制;对创新药械等重点产品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和特别审查程序;全面提速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将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压缩50%等;针对企业反映药械“入院慢、入院难”等问题,要求省内公立医疗机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药事管理委员会、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对创新药械开辟挂网快速通道,自申报资料通过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挂网采购。对符合条件的医疗服务和技术,向医疗机构开辟“附条件新增立项”收费等绿色通道,促进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临床应用。针对广东省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平台、化学原料药和中药材等方面存在短板,提出引进培育一批CRO(合同研发组织)、CMO(合同生产组织)、中试平台等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化学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培育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等。 四是坚持发挥优势锻造更长长板。促进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针对广东省中医药基础较好,优质的医疗机构制剂数量多、应用广泛的特点,提出全面优化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与备案,要求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提速50%。推动3年以上应用历史的医疗机构制剂在省内医疗机构可调剂使用。试点开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省内统一生产、统一质控、统一配送。推进“岭南名方”遴选,建立“岭南名方”品种库,促进医疗机构制剂向新药转化。同时,联合港澳有关方面共同制定中药湾区标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中药产业融合发展。 以国产医疗设备应用示范助推医疗器械和装备产业扩大规模优势。发挥广东省医疗器械与装备产业优势,推动医疗机构与医疗设备企业共同开发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医疗设备应用示范基地;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病房改造提升,探索推进医疗装备产品“购买技术服务”和设备租赁等新模式。 推动智能化高端化康复照护器械研发产业化。充分运用广东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医养结合服务供给能力,适应健康养老需求增长,聚焦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赋能老年用品产业,推动智能助行器、助听器、监护照护设备等智能化、适老化康复辅具和器材研发应用,引导养老院、福利院、康养机构、社区等加快康复辅助设备设施迭代升级等。 培育发展千百亿级企业不低于15家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介绍,《行动方案》聚焦解决广东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产业规模偏小、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偏少、产业链各环节政策和服务需进一步优化创新等方面问题,提出了任务和举措,力争到2027年,广东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超万亿元。 涂高坤表示,下一步,将联合有关单位按照《行动方案》有关目标和要求,以重大项目、重点药械产品、重点企业引进、培育、孵化为牵引,争取到2027年,培育发展千百亿级企业不低于15家,形成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独角兽”和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在广东省布局区域分中心。 推动AI赋能力争实现新进展新突破 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介绍,省科技厅全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积极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下一步,将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组织实施生物医药研发“旗舰项目”和临床研究项目,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和研究型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加快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AI赋能,力争在靶点发现、药物筛选、仿真模拟等领域实现新进展新突破;推进“科技招商”,鼓励支持全国、全球生物医药企业来广东投资落户、设立研发机构。 建立创新医用耗材收费立项“绿通” 省医保局副局长董炳光介绍了省医保局对创新药械在挂网采购、立项收费方面具体支持举措,包括优化挂网服务,加快创新药械挂网交易流程;畅通立项渠道,建立创新医用耗材收费立项绿色通道。 广东加快创新药推广应用,在全面、快速执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和落地国谈药的同时,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目前已将1655种中药饮片(其中中药配方颗粒494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支持中医药应用。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慢性病、常见病“互联网+”复诊产生的诊查费和药品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
广南联络线建设按下“加速键”
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熙灯 通讯员 吕翀 陈史霞)近日,随着最后一方砼浇筑完毕,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下称“广南联络线”)西塱隧道进口明挖段始发竖井底板浇筑工作顺利完成,标志着项目整体进展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为全线1号盾构机开始掘进施工创造条件。 西塱隧道是广南联络线的重点控制性工程,而进口明挖段施工是隧道工程的重中之重。明挖段总长601米,其中U型槽结构隧道270米,矩形框架结构隧道275米。明挖段基坑最大开挖深度24.75米,属深基坑施工,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基坑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保证周围建筑的基础安全。同时,基坑围护结构采用以地下连续墙为主的多种支护形式,以及“混凝土支撑+钢管支撑”的组合支撑体系。进口明挖段采用多点多面流水作业体系,对施工组织和协调管理的要求更高。 底板浇筑是关键环节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浇筑前期,广州工程建设指挥部广南段落指挥部组织参建单位详细制定施工计划,对施工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在浇筑过程中,严格落实施工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对混凝土的性能、温度、浇筑速度等关键参数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有效确保浇筑质量的可靠和稳定。国庆假期,现场共浇筑底板2仓、侧墙1仓,浇筑方量约3000立方米,满足盾构始发必备条件的主体结构累计浇筑5564.6立方米。 此次西塱隧道进口明挖段始发竖井底板浇筑工作顺利完成,为广南联络线项目高质量建设按下“加速键”。项目建成后,将连通广州、广州白云、广州南等枢纽主客站,进一步完善广州枢纽主客站间互联互通,增强枢纽及路网运输灵活性,成为强化广州市湾区引擎定位,建设世界级交通枢纽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