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救捞先锋破浪前行,屡创生命奇迹
他经历过不同海域的狂风,领略过不同海域的急流,身影遍布不同的海域,帮助一个个遇险者化险为夷,让一个个绝望者重获新生。 好人简介: 在海区救助工作中,或驾快艇风驰电掣,或乘飞机从天而降,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现场;或在风雨滂沱的海面救助,或在暗流涌动的水下救生,他总在危急关头出现,燃起生命的希望。 他是蓝天赐,中共党员,今年40岁,现任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广州救助基地高级潜水员。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救助一线,在多起水上交通事故救助行动中,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创造水下救生奇迹。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通讯员 穗文明办 本版摄影 通讯员供图 艺高胆大,水下营救被困人员 膀阔腰圆、寡言少语、胆大心细……这是蓝天赐给大家的印象。在应急救助任务中,蓝天赐比其他队员都“活跃”,针对各种险情研究救援方案时,他总是积极建言献策并大胆实践。蓝天赐的“活跃”和“大胆”并非盲目蛮干,而是基于长期勤学苦练得出的专业判断和对救助事业忠诚履职的情怀。 2017年11月27日,散货船“锦泽轮”在广州港伶仃航道与“顺锦隆”发生碰撞后沉没,12名船员失联。和队员抵达现场后,蓝天赐主动请缨,迅速着装下水,潜入十五六米深的水中进行全方位的搜寻。当时水流流速3节,沉船倾斜120°,水下能见度极差,手电灯光只能打到半米开外的地方。蓝天赐克服各种困难,在沉船内仔细搜索,从左舷到船尾再到右舷,一层一层地搜寻。 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水下搜救,蓝天赐的体力严重下降。面对严峻的考验,他始终沉着应对,抱着一定要救出遇险人员的坚定信念,仔细分析疑点位置,以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娴熟的救援技术进行搜寻。 经过不懈的努力,蓝天赐终于发现2号舱室内有3名幸存者,他们扶着侧翻沉船的船体内部肋骨钢板,半泡在水中,依靠密闭船舱内狭窄的空间维持呼吸。其中一名老者因体力不支已意识模糊,处于半昏迷状态,迫切需要救援上岸。看到救援人员的身影,两名意识较为清醒的船员发出歇斯底里的呼喊。“别怕,我们来了……”尽管此时因长时间搜寻而体力不支,但为了给遇险人员带来生的希望,蓝天赐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回应他们,努力安抚他们。 当发现待救老者生命体征不断减弱时,蓝天赐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供气面罩套在老者头上,让水面人员配合将其先行救出。成功救援这名老者后,蓝天赐仍留在水下陪伴两名被困人员,为他们做心理辅导,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配合救援的勇气和信心。一句“别怕”,带来生的希望;一身装备,送去生命的盔甲。最终,蓝天赐和队员成功营救7名被困人员,创造水下营救生命的奇迹,刷新我国一次性水下救生人数最多的纪录。 主动请缨,率先下水成功搜救 2020年7月25日,“宏翔819”轮在台湾浅滩附近水域进行吸砂作业时翻沉,船上9人遇险,其中1人获救,4人死亡,4人失踪。 当时,蓝天赐与队员携带装备乘救助直升机到达事故现场。“我有经验,我先下水!”基于之前成功在水下救助被困人员的经验,蓝天赐勇于担当,主动请缨。 为争取时间,蓝天赐从3米多高的船舶干舷直接跳入水中。克服海上浪涌及船舶翻扣后杂乱环境可能带来的危险,他潜入船舱内仔细搜寻。凭着丰富的水下搜寻经验,他在船舱内发现一名被困人员。蓝天赐一边为被困人员做心理辅导,一边为其穿戴KMB头盔,随后搀扶被困人员在沉船内翻越舱壁,成功将这名被困船舱内17小时的遇险人员营救出水。 从下水到成功营救被困人员,蓝天赐仅花了20分钟,再次创造翻扣船内营救生命的奇迹。这次救助事迹,使他所在的潜水救助队被国际海事组织授予“海上特别勇敢奖”。 传技育人, 积极培养年轻队员 在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蓝天赐还潜心研究海上救援技术的革新。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蓝天赐与队员一起研究模拟翻扣船救援训练舱并成功投入日常训练,有效提高队伍的救助能力。 作为潜水救助队的技术骨干,蓝天赐还充分发挥“传、帮、带、授”作用,积极培养年轻队员。日常训练中,他见缝插针,给队友讲解潜水作业的基本流程,分析翻扣船救援的关键,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与队员分享,同时给予实践帮助,让队员直观快速地掌握潜水救助技能。在他的培养下,南海救助局的年轻潜水员均成为中坚力量。 曾有人问他“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你觉得苦吗?累吗?”蓝天赐淡然一笑:“是挺苦的,也挺累的。但只有这样不断训练不断坚持,技能才会更精,才能更好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了这些人和他们家庭的平安快乐,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得。” 凭着爱岗敬业、英勇救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突出的救助业绩,蓝天赐先后获得南海救助局先进工作者、最美救助人、救捞系统救捞勇士、“广东好人”、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特别勇敢奖”等荣誉和称号。11月1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单,全国共152人(组)获得“中国好人”称号。其中,蓝天赐上榜“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好人说 干这一行,我从没后悔过。作为一名应急救助队员,救助事故中的遇险者,是我选择这份工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