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索“国防教育、学科融合”模式
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为积极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良好氛围,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成立领导小组营造国防教育氛围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明确国防教育目标和任务,积极推动国防教育工作开展。 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国防观念,热爱军队,学校成立包括校党委书记、校长、德育中层行政人员在内的领导小组,指导开展国防教育工作,保障国防教育经费支出,为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领导小组多次在校务会议和教研会上强调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全校师生关注和参与国防教育工作。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涂秋元表示,学校面向学生和教师开展国防教育思政课,增强全体师生的国防意识。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德育处工作计划特别明确国防教育目标,细化国防教育计划,创新国防教育措施,将国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为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把国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 在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对学生开展国防教育,讲求的是“耳濡目染”。学校把国防教育融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及班会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国防教育、学科融合”教育教学模式。 每年新生入学,学校均积极组织筹划高一军训活动和初一新生入学综合素质训练,做好家校沟通,确保军训工作安全有序开展。2024年9月2日举行的开学典礼中,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校本部、彩虹桥校区、文昌南校区初一及高一新生向全校师生展示新生国防教育成果,展现他们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 2024年8月,学校响应上级号召,由少先队组织初一新生成立“少年军校”队,进行队列、旗语操训练。经过一个月的刻苦训练,“少年军校”队参加由荔湾区教育局、共青团荔湾区委员会、少先队荔湾区工作委员会主办的荔湾区少年军校展演活动,获得军事技能一等奖和分列式一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同时,“少年军校”队代表荔湾区参加广州市少年军校军事特色展演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除了开展国防教育常规课程外,学校还邀请现役军人和武警官兵到校开展国防教育讲座,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增强学生对国防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拥军情怀。 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切实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学校团委和少先队组织志愿者参加彩虹街社工服务站和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的“听老兵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方式,学校向家长宣传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国防教育元素。 在国防教育工作方面,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取得可喜成就。该校学生陈曦参加国防教育演讲比赛,荣获广州市特等奖、广东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连续12年向高校输送准飞行员 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在综合实践课开展航母等军事模型设计制作比赛,举行国际形势报告会等活动,提倡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学校还积极向学生宣传征兵政策,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选拔。截至去年已连续12年向高校输送准飞行员,每年均有高中毕业生入读军校和警官学校。2017届学生张晓杰目前已成为空军飞行员,守卫祖国的碧海蓝天。 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将努力把国防教育工作推向新高度,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广州力量!专题|撰文 卢云龙
-
欢欢喜喜过大年 春临黄埔年味浓
信息时报讯(记者 智顼颖) 舞狮、民乐、摇滚……昨日下午,黄埔区云埔街道花厅坊热闹非凡,“文明迎新春 实践年味浓”黄埔区2025年“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以文艺表演、非遗互动、书法挥毫等方式为群众送上新春祝福。 活动现场,主持人向市民介绍新春习俗,号召大家弘扬春节等传统节日所凝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民间非遗剪纸艺术家李晓文现场展示才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剪出一幅近2米长“新春快乐”字样的剪纸作品。广东省青年美协常务副主席卜绍基携手黄埔区辖内书法家代表上台挥毫泼墨,并分别将四幅作品赠送给到场的企业代表,感谢他们为黄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事业作出的贡献。 台下摊位同样精彩纷呈,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位于广州莱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3家企业现场向市民群众介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与亮点。在非遗剪纸摊位,老师一边剪窗花,一边向市民讲解非遗剪纸的文化内涵,并向市民送上新年祝福。在挥毫送福摊位,书法家们专注地书写春联,摊位前排满了等待领取春联的市民。 在过去一年,黄埔区通过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助推“百千万工程”出新出彩等方式,不断挖掘辖内文明底色,发现了一批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身边好人。现场,领导嘉宾上台为“黄埔好人”代表送上节日礼品与福字,号召市民见贤思齐、传承好人精神。
-
来陈家祠地铁站看广州考古图片展
信息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王贞言) 走进地铁八号线陈家祠站厅,一大批文物图片映入眼帘。昨日,“砥砺奋进·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亮相地铁八号线陈家祠站“羊角影像馆”。 本次展览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地铁首次联合举办,展出了近些年广州考古出土的文物图片和一批珍贵的文献、影像资料,展期将持续至2月21日。 展览分为“法规护航”“考古发现”“文物保护”“海丝申遗”“传播传承”五部分进行展示。在地铁站厅,乘客可以看到一批广州考古出土的文物图片,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钺、石环、玉镯、玉钺,西汉南越国的陶孟、陶罐、陶壶,春秋的铜刮刀、铜钺,春秋战国的铜甬钟,西汉的陶鹿座灯、陶熏炉、陶熏炉、铜提梁壶、铜鼎、日光铜镜、陶温壶,东汉的釉陶匏壶、陶屋、陶灶……乘客从中可了解广州的先秦遗址在哪里、文物保护如何实现、海丝史迹保护和申遗工作有哪些亮点等。 本次展览也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向文物致敬”“向考古工作者致敬”系列活动之一,通过地铁这一公共空间,让文物“活”起来,吸引更多市民走近文化遗产,感受广州考古与文物的文化魅力,共同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站内还设有以南汉二陵博物馆建筑和馆藏文物活化利用为元素的打卡点,供市民拍照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