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升服务改善体验让宝妈“怀得好”“生得好”
产科要转型吗?怎么转? 调查 1 打好医疗服务质量这张“王牌” “医院不断改善服务,变成真正的生育友好型医院,这是医院产科发展的大方向。”刘国成表示,省妇幼制定了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产科作为试点科室之一,从多方面着手改善服务,包括不限制号源,当天挂不到号,现场挂号;保障人员充足,专家按时出诊;开展上门护理服务,提供产后随访、换药、盆底康复等。 “一个学科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服务质量,产科无论如何发展,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刘国成介绍,省妇幼把产科分为几个亚专科进行人才培养,同时产科与内科、外科、心脏科、神经科等科室开展多学科协作,遇到危重症孕产妇,在妇幼保健院就可以抢救。他透露,“作为全省孕产妇救治中心之一,省妇幼近7年每年分娩量都在15000例以上,其中70%~80%是高危孕产妇,7年来未发生一例孕产妇死亡事件。” 对于未来产科发展的方向,孟丽丽认为,“产科发展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孕妇顺利分娩,更是要确保分娩安全和提升分娩体验。这些年,国家、社会极其重视孕产妇分娩安全,竭尽全力降低分娩风险。综合医院产科的优势就在于疑难、危重症孕产妇的诊治,有‘兄弟科室’做强大的后盾,为产科保驾护航。”孟丽丽举例称,对合并多种疾病的夫妇,尤其是不孕症患者,基本上从怀孕前就开始进行管理,由多学科团队制定孕前、孕期及围分娩期的治疗方案,并一直随访追踪到产后,从而为高危孕妇保驾护航,实现母婴平安。 2 推动“产房升级”倡导“快乐分娩” “以前分娩量大的时候,医务人员人力有限,没那么多精力提升服务质量。现在生育率降低了一点,这对产科发展来说,未必是坏事。”刘国成解释,这样产科的医生护士可以腾出手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服务内涵。 为给产妇提供更为温馨舒适的分娩环境,省妇幼多个院区陆续推动“产房升级”计划。2021年9月,该院天河院区产科开始试行一体化产房,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疗团队“多对一”助产护理服务,孕妇可以待在如居家环境般的产房中,准爸爸全程陪护,一起见证宝宝降生,在助产士协助下完成新生儿断脐、新生儿沐浴等。刘国成透露,“目前,番禺院区在策划国内首个智能化产房,相信今后产房的环境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为产妇提供多元化特色服务,开设普通产房、特需产房、一体化产房,除了无痛分娩,也提供导乐等非药物性镇痛方式。张伟强介绍,特需产房除了具备家庭化产房的现代化硬件设施,如中央胎儿监护系统、多功能电动产床以及配备齐全的新生儿抢救室,还特别配备了手术间,能够在病区直接开展手术。一体化产房则可以提供从待产、分娩到产后康复的连续性服务,让孕妇在一个温馨、私密性强和安全监护的环境下进行分娩。 为减轻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痛苦,实现“快乐分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积极开展助产士会阴体按摩,“我们在普及生殖道保护的理念,通过在产前进行会阴体按摩,让产妇在顺产时基本不用侧切,生产后能够快速恢复。”孟丽丽补充道,产科也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通过健康科普知识讲座、科普直播、科普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产前教育,助力顺利分娩。 3 产前保胎产后康复“大有可为” 2024年10月29日,广东省生殖医院启用综合病区(保胎中心),这是华南首个公立医院保胎中心,为需要保胎治疗、有流产风险或其他妊娠问题的孕妇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医疗及护理服务。 广东省生殖医院生殖免疫科主任钟兴明教授介绍,基于患者现实需求,医院建设了保胎中心,提供“多对一”诊疗服务,制定个性化保胎方案,保胎中心均为单人病房,孕妇在办理手续和进行辅助检查时均享有“绿色通道”优先权,住院期间护理团队为孕妇提供24小时服务。 产后康复也“大有可为”。产妇生产后的需求包括产后饮食、新生儿照看、盆底康复、形体再造、心理康复等,有不少医院已针对性开展探索。刘国成表示,“过去,公立医院要提升医疗质量,把生命保下来;现在,公立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还要把这些项目开展起来,真正地满足群众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完善积极生育医保支持措施,广州积极推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支付,优化生育医疗费用支付管理政策。自2024年10月1日起,广州将“取卵术”“胚胎移植”等8个辅助生殖类诊疗项目纳入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不设个人先自付比例,有效解决了有生育意愿的参保人的后顾之忧。此外,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产后康复服务,对符合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用耗材目录规定的产后康复费用,按规定纳入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孕前,凡是符合规定的“不孕不育辅助生殖技术治疗”门诊特定病种医疗费用,由医保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据实结算;孕中,建立覆盖产检必查及备查项目,合理设定支付标准,解决因个体差异导致的检查项目难以全覆盖的情况,保障合理的生育产前检查需求;孕后,单设分娩镇痛结算标准,定期评估结算标准运行情况及影响因素,适时对生育分娩结算标准予以调整,保障临床诊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