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暑至!这份养生指南“全家共享”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通讯员 叶彦良)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7月7日进入小暑节气。此时天气高温高湿交织,中暑、胃肠道疾病、空调病进入高发期。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因身体调节能力较弱,更需科学养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师林教授从中医理论出发,围绕起居、饮食、运动、情志四大维度,结合天灸疗法,为大家分享小暑节气养生指南。 起居:午时小憩,切勿贪凉 中医认为, “心主火,与夏相通应”,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适当小憩可养心安神、恢复体力。夜间睡眠需注意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以防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室内温度宜保持在26℃~28℃,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饮食:清热利湿,规律节制 遵循 “药食同源” 原则,小暑节气推荐食用冬瓜、苦瓜、薏仁等,以获得清热利湿、益气生津之效。同时需注意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远离辛辣、油腻、生冷之物;高温环境下多饮淡盐水、绿豆汤,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运动:舒缓运动,微汗即止 建议在清晨或傍晚开展较为舒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微汗即止”为度,运动后及时更衣,防止湿邪侵袭。 情志:调节情绪,缓解烦躁 夏季心火易亢,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调节情绪,缓解烦躁不安。 小暑节气,天灸当时 师林介绍,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浮越于外,气血运行畅达,腠理开泄,正是“因时制宜”施灸的最佳节点。天灸疗法选取白芥子、细辛等辛温发散的中药,研末调敷于特定穴位,借助小暑节气人体经络气血充盈、腠理疏松的特点,使药物更易吸收,经由经络气血的传导直达病所。 天灸疗法的温热刺激可激发人体阳气,温通经络,驱散内伏寒邪,调整阴阳平衡,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效果显著。
-
这种病老人高发,勿把腹痛当“胃病”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通讯员 黄睿 贺兴 刘文琴) 近日,82岁的何阿婆因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当地市级医院转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治疗。该院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疗中心启动应急机制进行救治,何阿婆转危为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李文滨教授提醒,胆源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类型,老年人是高危人群,“救急”“除根”两手抓是治疗的核心策略。 病情难控制有进展为重症风险 几天前,何阿婆出现上腹疼痛症状,家人将她送往当地市级医院。经初步诊断,何阿婆患上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由于她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胰腺炎病情难以控制,有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在当地医院医生的建议下,何阿婆转诊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该院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疗中心接诊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胆胰外科李文滨教授团队对何阿婆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医生为何阿婆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对症治疗。胆胰外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超声科等多学科专家开展会诊,紧密配合、积极开展干预治疗。目前,何阿婆病情稳定。 胆结石患者等属于高危人群 据介绍,胆源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所有急性胰腺炎病例中占比达40%~70%。它主要由胆道系统疾病引发,如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当胆囊或胆管里的结石脱落,就会堵塞胰管与胆管的共同开口处。这一堵塞会导致胰液排泄受阻、胰酶异常激活,最终引发胰腺组织出现“自我消化”,造成反复且持续的炎症,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胰腺坏死。胆结石患者、经常食用高脂食物人群、肥胖者以及女性(雌激素会促进胆固醇结石形成),都是胆源性胰腺炎的高危人群。 而急性胰腺炎一旦进展为重症,病情就会变得十分凶险,死亡率达20%甚至更高,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的代谢紊乱。该病极易继发胰腺坏死、感染、腹腔大出血、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致命性并发症,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支持治疗,病程长,治疗费用高,预后效果也较差。 早诊断早干预是关键 专家提醒,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胆道蠕动功能变弱,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因此是胆源性胰腺炎的高发群体。而且老年人痛觉敏感度较低,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会把腹痛误以为是 “胃病”,从而耽误治疗。因此,家中老人若有胆道结石病史,建议常备既往就医资料(尤其是影像报告),一旦发生腹痛应立即就医。早诊断、早干预是防止轻症胰腺炎恶化为重症的关键。 李文滨表示,部分高龄患者和家属可能因为担心手术风险而拒绝外科治疗,但如果患者合并有胆道结石(胆囊或胆管结石),结石很容易移位,进而堵塞胰管口,这是导致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反复的炎症不仅会让患者更加痛苦,还可能发展成慢性胰腺炎,甚至增加胰腺癌变的风险。因此患者需积极与医生沟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