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拼供应链
希音:立足湾区“链”接全球
不断加大在广州投资力度的民营企业,不止于视源股份。2024年9月28日,希音(SHEIN)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的希音湾区供应链项目一期开工活动举行。该项目通过“绿色、智能、自动”的一体化供应链建设全球交付中心,为SHEIN全球销售提供核心支持。
近年来,SHEIN加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布局。希音湾区供应链项目,正是SHEIN持续投资加码湾区供应链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与人员发展的核心项目,将建成集运营仓储、备货、拣货、分拨、发货、结算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供应链中心。项目总投资百亿元,分三期建设,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出口额超千亿元,引进产业人才高峰期约10万人。其中,一期项目达产后预计引进产业人才高峰期约3万~4万人。随着项目建设推进,将进一步促进广州外贸出口的增长,并带动大量直接就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人员的发展。
广州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SHEIN作为广州跨境电商乃至全市外贸的排头兵,始终和广州双向奔赴、同向而行、相互成就,逐步构建起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产品竞争力。项目将夯实SHEIN供应链基础,也将大力带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广州外贸新业态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SHEIN副总裁王志青表示,SHEIN将秉持世界一流的建设标准与理念,把希音湾区供应链项目打造成世界级的供应链仓储物流中心标杆,通过SHEIN柔性供应链、数智化技术、电子商务、社交营销、仓储物流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及经验,助力产业带和商家全球化发展,同时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拼营商环境
厚植沃土赋能企业拔节生长
近年来,广州始终将民营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保护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广州早在2023年就率先出台《民营企业首次违法合规免责清单(第一批)》,推动建立与经济社会改革创新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模式,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还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建设,2024年整合兑现超过2000项涉企政策,推出130项“免申即享”事项。今年,广州将继续深化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强化“穗@i企”服务能力,打造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精准供给、集中发布、便捷兑现。完善涉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创新推出产业增值服务,形成面向不同产业的区别化营商环境新优势。践行“无事不扰、无处不在”企业服务理念,开展助企护航行动。同时,搭建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纵深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培育工程,支持民营企业主体人才系列职称自主评审。深化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
广州依靠改革走在前列,也必将依靠改革再创辉煌。广州将继续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广州经济也必将拼出一片新天地。
专家观点
广州市产业招商投资促进会执行会长龚元:
三大方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广州市产业招商投资促进会执行会长龚元持续关注广州营商环境话题。他认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广州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希望由发改部门牵头,聚焦场景开放、政策执行、金融支撑三大方向,推动广州从“制度高地”迈向“生态典范”,为全国营商环境创新提供“广州样本”。龚元指出,可观的市场规模、丰富的应用场景是吸引企业在广州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应进一步巩固优势、强化竞争力。
龚元表示,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分领域梳理有利于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创新、新业态集聚的应用场景开放清单,鼓励企业参与应用场景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工程,同时推动市、区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应用场景,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验证、迭代和示范推广。他举例,可充分挖掘广州现代服务业及楼宇经济市场潜力,面向商务写字楼、商业体、酒店等开发无人机消防、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市场,牵引一批低空经济、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扩大创新产业规模。
在政策执行方面,龚元认为,可由政府部门主导,联合行业商协会等行业组织,设立定期的政企对话平台,如企业座谈会、政策咨询会等,开通政策反馈专线或在线平台,让企业能够及时反馈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政府据此调整和优化政策。此外,他还强调金融支撑的重要性,可发展专利质押融资市场,更大程度开放专利数据库,为银行和投资机构提供信息基础,促进专利价值的评估和交易,从而便于银行开展专利融资。
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
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作为本土的科技创业者,我过去十几年一直在广州创业。”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是一名来自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表。他表示,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广州有良好的科创资源,也有丰富的临床资源,还有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层面重视投入,政府对创新也十分重视,这些都是很好的基础。
袁玉宇认为,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应当有更多的企业创新者参与广州的创新。袁玉宇说,希望广州有更多蓬勃发展的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出现,有活跃的民营创新力量,加上广州对企业的持续关心和支持,广州的创新能力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袁玉宇认为,产业界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关注点不一样,比如前者期望解决生产工艺问题,后者则要完成课题和培养学生。实现产学研融合,前提就是人的融合,要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他表示,推动体制内外的人才双向流动,产业界专家可到高校当产业教授,高校教授也可到企业任学术顾问,通过人的转移推动技术转化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