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经济供需两端都有大空间
信息时报讯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朝露 魏丽娜 赵越 张姝泓)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围绕银发经济发展机遇答记者问,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这一“青春事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老年人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 “作为经济学者,您认为发展银发经济将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又将如何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新华社记者向金李提问。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金李在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当前,全球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在持续提升,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现在已经超过3亿,到2035年将突破4亿,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老年人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 金李举例说,一名70多岁的学者,去年卸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后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并筹建创新创业和组织管理系。他说,在他看来,这名学者可谓“青春正当时”。眼下60~70岁的活力老人群体日益壮大,很多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可以通过建立银发智库,志愿服务等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多发挥余热的机会。 “我今年55岁,身边很多朋友即将退休,我们在一起经常聊到养老话题,解决这些老百姓对养老的关注点,就是银发经济的发力点。”金李表示,我国的老龄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既有对衣、食、住、用、行的实物需求,也有对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还有对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的新需求。银发经济在供、需两端都有巨大的空间,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体量预计可达到30万亿元左右,保守估计到2050年,银发经济将至少可提供1亿个就业岗位。 “银发经济也是人文经济” 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产业。金李表示,近年来围绕市场化养老、异地养老和普惠养老金融等相关话题,他进行了密集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党和国家越发重视银发经济的发展,明确要事业、产业两手抓,一手抓民生急难愁盼,一手抓“银发”潜力产业。 “银发经济也是人文经济。当我们讨论银发经济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一个关乎文明温度的命题,我们应该如何优雅地老去,这既包含对生存需求的满足,又包含对精神家园的滋养。”金李呼吁,银发经济也是关乎未来的“青春事业”,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希望大家一起来呵护银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福祉,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首场“委员通道”结束后,广州日报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会场围绕银发经济专访金李。金李认为,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部分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丰富,增长越来越快,这将会促进相关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只有足够多的老人有精神需求,有对‘诗和远方’的需求、休闲文化旅游的需求时,银发经济相关产业才会变得有价值,才会变得有长期的可持续性。”金李表示,银发经济与广大老年群体之间存在良性循环关系,只有银发经济带来的文化和精神关怀惠及更多的老年人,老年群体有需求,银发经济才会有提供更多服务的空间,与之相关的产业才会抓住广阔的市场机遇,进而促使我国银发经济产业从温饱型迈向更高层级。 连线本地 广州银发经济领域企业破万家 信息时报讯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赞 通讯员 张萌) 在老年人口突破200万的广州,银发经济产业活力在不断被激活。 截至2024年12月,广州银发经济领域企业突破1万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银发经济领域企业,75%的养老床位、100%的养老服务综合体、100%的长者饭堂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建成银发经济产业园和若干个智慧康养装备体验中心。 广州银发经济的活力背后源自这座城市对银发经济的长期布局。近年来,广州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开展银发经济业务图谱研究和产业审视工作,并且重点布局老年用品、康复辅具、抗衰老、适老化改造四大银发制造业赛道,重点发展康养服务、老年文旅、养老金融三大银发服务业赛道。 以实招推动银发经济。2024年12月,广州出台促进银发经济十条措施,鼓励银发经济领域科技创新,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将最高给予1亿元支持。第八届广州老博会、第十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和首届广州市适老装备设计大赛,新增银发经济新质展区、智能大赛获奖产品展区等特色展区,800多家国内外银发经济领域企业机构参展,达成意向合作金额约3.6亿元。 此外,广州通过举办30余场“乐活羊城 2024银发集市”系列活动,打造银发经济消费场景和品牌,充分激活银发消费潜力。
-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上接A03) 娄勤俭介绍说,中国国防费从2016年起连续9年保持个位数增长,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多年维持在1.5%以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娄勤俭表示,和平是需要实力来守护的。一个拥有强大国防的中国,才能更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好履行大国国际责任义务、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娄勤俭表示,这不仅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娄勤俭表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支持香港、澳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粤港澳居民“心联通”不断提升。 娄勤俭介绍,从经济情况看,5年多来,大湾区经济总量上升至超14万亿元。从要素流动看,粤港澳三地货物、资金、人员流动更便捷,“1小时生活圈”从发展愿景成为生活现实。从民生角度看,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多措并举增加房屋和土地供应,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澳门协和医院建成使用,增加了医疗资源供给。从法治建设看,国际调解院总部落户香港,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一国两制”下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的高度认可。 娄勤俭表示,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开展专题调研,推动大湾区建设把“一国”之本、“两制”之利、三地优势结合好。 中国始终与全球南方同呼吸、共命运 “全球南方国家过去2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娄勤俭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始终同全球南方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是南南合作的参与者、引领者。 娄勤俭说,中国尽己所能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把支持全球南方发展振兴作为全球发展倡议合作的优先方向,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中方宣布给予4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娄勤俭表示,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全国人大愿同全球南方其他国家的立法机构加强传统友好关系,广泛深入开展交流合作,为促进全球南方联合自强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