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5: 全国两会
  • 街坊家门口有“医”靠 “近”享健康服务

    街坊两会 本版统筹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赞 信息时报记者 张玉琴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蔡晓素 黄丽霞 李龙 本版摄影 受访者供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将继续推出“街坊两会”栏目,倾听街坊对于“两会”的心声与期盼。 健康是幸福之基。而健康中国的画卷里,基层医疗是最温暖的底色。身体不舒服时,你愿意在基层就诊吗?基层医疗能否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如何实现家门口就能提供便捷、专业的健康服务?随着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健康服务需求日益显现,疏通优质健康资源流向基层,将社区医院打造为街坊的“健康守门人”,已成为全民主动健康中的关键一环。 当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是“有病治病”,而是“预防为先”;当人们可以在家门口“近”享多元健康服务,健康中国的根基便会在街巷阡陌间越扎越牢。在本次“街坊两会”首个话题中,不少街坊希望家门口的“医”靠更多一些、更好一些。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也将基层医疗服务作为关注点之一,对基层医疗服务如何助力大健康有了更多的思考。 街坊说 海珠区海幢街道南华中社区街坊张婉玲: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 家住海珠区南华中路的张婉玲今年65岁,是一名社区老党员,也是一名热心社区志愿服务的“广州街坊”。这几年,她所在的街道、社区也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享受健康服务。“上个月我参加了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的两场健康讲座,都是知名专家现场授课,让我学习了很多健康知识。社区医院每年也会组织老人参加免费体检,检查的项目不仅越来越丰富,而且还会根据检查结果提供健康指导,并且社区医院也有转诊上级医院的绿色通道,这对老人来说,是极大的惠民举措。”张婉玲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社区党员,张婉玲还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她介绍,目前社区会和一些三甲医院开展党建共建活动,组织党员医生进社区义诊。“希望未来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人士,能有定期上门看诊服务;有三甲医院的专家团队定期到社区坐诊,为居民提供诊断服务等系列举措,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像春雨一样渗透到社区、街巷、家庭,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 社区工作者说 花都区花城街梅花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任韵: 基层医疗资源的扩容与提质是实实在在的福祉 作为一名扎根花都区的基层工作者,近年来,花都区花城街梅花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任韵见证了身边诸多变化。其中,基层医疗资源的扩容与提质,尤为让任韵及社区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福祉。“花城街辖内现有1家三甲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爱尔眼科医院落户,全省首个中医特色社区服务中心——花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亦在此生根发芽,再加上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的加速筹建,花城街将构建起妇儿、中医、综合医疗协同并进的新格局。”任韵将花城街丰富的医疗资源娓娓道来。 “当前,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持续攀升。2024年,花城街在全区率先推出社区级卫生服务中心‘颐康相伴’一站式医疗服务点,并携手辖区内医疗机构,开通了全区首条长者快速就医‘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周全、便捷的康养服务。我们期盼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增加优质养老服务机构,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康的晚年生活。”任韵说。 越秀区人民街大德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邓月冰: 让街坊在家门口享受暖心的健康服务 越秀区人民街大德中社区党委书记邓月冰表示,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应该在慢性病与特殊群体保障、老龄化与医养结合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大德中社区辖内老年人较多,社区为此探索推出“‘楼’住健康”特色项目,旨在将健康服务和资源直接送到长者的家门口,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大德中社区设计了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包含慢性病管理、健康讲座、康复理疗、心理慰藉等。“街道辖内有广东省中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三甲医院,社区充分利用这些优质医疗资源开展服务,如邀请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定期到社区进行义诊、健康咨询。”邓月冰介绍,今年2月社区联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脑病科第一党支部开展健康大讲堂和义诊体验活动,为居民科普与中风及外周血管相关的中医知识,提升居民的保健意识。 大德中社区将充分整合社区志愿者力量特别是退休医护人员,组成健康服务小队,为老年人开展探访和慰问。邓月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关注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积极开展更多接地气的健康科普活动,加强对兜底人群的关怀,让街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暖心的健康服务。” 基层医疗人说 黄埔区永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李继朋: 诊疗能力大幅提升,更有信心当好健康“守门人” 近年来,广州市基层医疗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对此,深耕基层十余年的李继朋感受颇深。2024年,李继朋所在的永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升级改造,中心不仅引进了MMC(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和32排螺旋CT,还对中医科、健康管理科、妇科、儿科等诊疗区进行了全面改造,极大地提升了诊疗能力和百姓就医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 李继朋说:“在慢性病管理中,中心实现了从以往的‘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接下来,中心将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推进慢性病管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运动、用药指导等,当好老百姓慢性病管理的‘守门人’。” 李继朋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扩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目录,将更多慢性病、常见病的诊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代表委员声音 进一步激活主动健康产业,推动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优化 家门口有没有“医”靠,关键在于基层医疗能不能回应街坊邻里最实际的健康服务需求。近年来,国家以基层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而如何推动基层医疗“从有到优”,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今年履职的关注点之一。在陈旺弟看来,“基层医疗的药品质量、报销比例、技术更新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群众的就医体验,而且也制约基层医疗的发展。”她表示,基层医疗可以通过取消高价药采购比例限制、及时更新治疗收费项目,让群众有更多的药物选择权,同时也能享受新的技术和新的治疗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卫生健康事业不仅要能“开好药治好病”,更要往“全民主动健康”延伸。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王桂林表示,有研究指出,投入健康体检1元可减少约13元医疗费用,未来的医疗不再是“有病治病”,而是“预防为先”,很多慢性病的难题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医学攻克,但目前很多地方尚欠缺各类主动健康专业机构,对主动健康过程监测、指导和评价不够,缺少医院与社区、家庭协同的紧密型医联体,主动健康产业规模化尚未形成,也缺少多元的主动健康产品,街坊邻里很难感知主动健康服务。 “社区其实是主动健康服务的重要阵地。”全国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教授、广东省南方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刘思德表示,构建健康幸福之基,靠的不仅仅是“生病了去医院或是社区医院看”这一环。刘思德认为,“如果我们可以把疾病筛查工作部署到社区,并在政策上鼓励人们主动进行疾病筛查,实现早诊早治,而医院也因此可以投入更多时间和资源积极研发新技术,进一步推动重大疾病的早期精准筛查与防控,才能形成良性的健康循环。” 当基层可以为群众提供前置、便捷且可以有效解决健康问题和风险的健康服务,才能有效地激发发展活力。王桂林与刘思德均认为,接下来应当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出实招,鼓励市民自发进行常见高危疾病(脑梗、心梗、癌症)筛查,并且进一步激活主动健康产业,推动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优化。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琳表示:“目前群众在异地他乡能看病、看好病,还存在异地就医政策指引有待明晰、医保结算问题咨询处理渠道有待畅通等问题。”周琳认为,未来可以强化医保经办机构宣传政策的主体责任,优化线上平台咨询服务能力,并建立一站式医保结算问题处理平台,加强对基层医保服务窗口和医疗机构的指导。此外,可以拓展应用场景,鼓励医疗机构搭建医保+AI服务平台,通过电子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充分利用医保、医疗机构现有信息化系统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系统互联互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赞 王楚涵

  • A1: 头版
  • A2: 全国两会
  • A3: 全国两会
  • A4: 全国两会
  • A5: 全国两会
  • A6: 全国两会
  • A7: 全国两会
  • A8: 广州新闻
  • A9: 广州新闻
  • A10: 特别报道
  • A11: 区区无小事
  • A12: 旅游
  • A13: 食品
  • A14: 汽车
  • A15: 天天福彩
  • A16: 公益体彩
  • Z1: 工商广告
  • Z2: 工商广告
  • Z3: 版花广告
  • Z4: 信息时报
  • Z5: 信息时报
  • Z6: 信息时报
  • Z7: 信息时报
  •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