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好人简介:
崇雨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感染性疾病科党支部书记。从医近40年,他是防治传染病的老将,在非典、汶川地震以及新冠疫情期间,一直奋战在医疗救治最前线。他心系患者,尽职尽责,救死扶伤,用行动践行医者初心。他组建“帮扶团”,先后组织党员到陕西延安、江西赣州、新疆喀什以及粤东地区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义诊活动,提高基层传染病防治水平。因为工作出色,他先后获得“中国好医生”“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好人”等荣誉和称号。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穗文明
“好人说
病人的一声‘谢谢’,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勇担重任,坚守传染病防治一线
崇雨田是一名在传染病防治一线奋战了近40年的老将,在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新冠疫情期间,他肩负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始终冲锋在一线,练就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本领。
作为国内著名的感染性疾病专家,崇雨田一直将“救死扶伤”精神作为工作准则,心系患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初心。
崇雨田临床诊治水平高,对待患者十分耐心,常有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求医。从2008年建立随访门诊以来,崇雨田随访队列病人超3000人。崇雨田升任中山三院副院长后,繁重的管理工作挤压了他的门诊时间。为照顾跟随多年的病人和从外地来穗求医的患者,他自愿牺牲休息时间,特别开设周日门诊,为患者服务。即使过了下班时间,他也要耐心看完最后一名患者才离开诊室。
“对待患者,崇老师真的像对待家人一样细心,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崇雨田的学生吴元凯讲述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那是一个夜晚,一名因肝硬化住院的患者突然呕血不止。该患者是崇雨田在门诊随访的“老病号”,得知患者病情危急,崇雨田立即驱车赶往位于黄埔区的岭南院区,一直在床边指导抢救。此外,他还与家属耐心沟通,直至患者病情稳定后才放心离开,离去前还向值班护士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便利患者,主持开发互联网医院
除了专注提高临床水平外,崇雨田还潜心科学研究。他带领团队深耕肝炎诊疗领域,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各类课题3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在全国牵头启动“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已实现临床治愈病例数8000多例。
2018年,崇雨田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中美对比和对接的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及应用”资助,主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重大慢病数据元(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该项目以及2019年由崇雨田牵头的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均通过对接国内重点研发项目打通数据孤岛,为医学大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打下基础。
新冠疫情期间,作为时任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崇雨田通过加快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主持开发互联网医院、云上三院等信息化产品,为当时不便线下就诊的病人提供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诊室不仅方便了本地患者,还为外地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现在,患者只需在线挂号、预约检查和开药,半天就可以完成整个就诊过程,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崇雨田还随时随地为有线上就诊需求的患者提供看诊服务,即便患者身在国外,也能得到他的专业诊治。
此外,崇雨田坚持利用个人休息时间深入基层,为市、县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传授传染病防控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为广东省传染病防控贡献力量。
医疗帮扶,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融合
作为感染性疾病科党支部书记,崇雨田时刻以身作则,不断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日常工作中,他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组建“帮扶团”,创建“党建+医疗帮扶”红色党建品牌。他先后组织党员到陕西延安、江西赣州以及粤东地区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义诊活动,为提高基层传染病防治水平、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贡献力量。
2023年10月,当时已63岁的崇雨田远赴新疆担任喀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院长。刚抵达喀什,他便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对接沟通等工作。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正轨,进一步提升南疆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传染病防控水平,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为培养医疗人才,崇雨田牵头举办中国肝炎防治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等活动,邀请基层医院、西北地区医院的医疗人员到科室进修,全面学习科室管理机制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实现帮扶“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