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4: 时报调查
  • 独居老人就医无忧 年轻人愿为陪诊买单

    □A04~A05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图片 受访者提供 在海珠区江南中街92岁的杜婆婆家中,陪诊志愿者正帮她整理就医证件;在增城区人民医院,陪诊师为视障老人全程引导检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商业陪诊师为外地患者跑腿取药……这些都是广州陪诊服务的温馨场景。 记者走访时发现,当前广州正形成覆盖公益帮扶与商业服务兼备的多层次陪诊服务体系,既有公益组织、社会机构专为老人提供公益性、普惠性陪诊服务,也有商业机构专门从事商业性陪诊,还有个人兼职担当陪诊师。他们根据就诊人的需求,在诊前、诊中和诊后提供排队、协助检查、代办住院出院等服务。 现状 助医陪诊需求逐年上升老年人对陪诊需求较大 今年3月,民盟广州市社科基层委员会联合广州市政协谭国戬委员工作室,深入越秀区大东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以及北京街道办事处,针对“健康广州之助医陪诊服务现状与需求”进行联合调研。调研组广泛收集街道、社区以及陪诊机构在服务过程中的期望与建议。 “助医陪诊行业填补了我国社区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服务端口的空白,可以部分减轻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负担,同时可以为医疗系统退休的‘年轻老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广州市政协委员、民盟广州市社科基层委员会副主委谭国戬告诉记者,近年来,广州市的助医陪诊行业体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谭国戬介绍,目前广州的助医陪诊公司主要分为养老型助医陪诊机构和商业化陪诊机构。其中,养老型助医陪诊机构主要服务于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或子女家人行动不便的老人;而商业化陪诊机构的客户则以外地来穗就医者为主,其中65岁以上的外地老人占比超40%,35岁至55岁的中等收入家庭年轻人占比超过50%。这些年轻客户大多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其中约20%来穗是为寻求体检服务。 调研组还发现,在社区层面,养老型助医陪诊机构的需求较高。以越秀区为例,助医陪诊的实际需求甚至超过家政服务。“越秀区有很多独居长者,就诊需要家人陪,时常也会发生挂错科室的情况。以北京街为例,每月会有3至4例老人求助社工进行陪诊就医。然而,求助的数量并不等于实际需求的数量,真正有陪诊需求的老人数量肯定更多。”谭国戬说。 在业内,陪诊机构对陪诊人有哪些要求?谭国戬介绍,在从业人员资质要求方面,助医陪诊行业对从业者的资格和学历没有硬性要求,但陪诊服务公司通常会要求陪诊师具备护理或心理学背景。 案例 公益组织陪诊 服务兜底性人群,从预约挂号到安全到家全程守护 在海珠区江南中街道,92岁高龄的杜婆婆因行动不便,以往就医取药总是困难重重。如今,通过陪医暖心行动,她只需一个电话就能获得志愿者全程陪护就医的服务。 杜婆婆所体验的陪医暖心行动是由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面向兜底性人群推出的一项暖心服务。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秘书长彭春燕介绍,在日常探访中发现许多老人存在就医陪护需求,为此于2020年专门推出这项服务。目前服务范围已从江南中街道扩展至周边区域,并形成一套专业化、可持续的陪诊模式。 “首先由热线服务队的志愿者登记就诊人信息,经筛选确认后,安排专业志愿者上门关怀。确认老人就诊信息后,陪诊志愿者会协助老人完成预约挂号,并根据需要签署临时监护协议。就诊当天,2~3名志愿者会全程陪同,确保老人安全就医并平安返家。”彭春燕说。 陪诊队长陈凤葵说,对于没有亲属陪伴的孤寡老人来说,志愿者的陪护就医能让他们就医时更安心。上门陪护队长邱丽芬也表示,看到老人依赖和信任的眼神,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很多老人对我们非常信任,有的甚至会将身份证、医疗卡等重要物品交托给我们保管。”负责热线服务的志愿者黄铭铭表示。 经过持续多年的服务,志愿者发现老人每月月初和月中对陪诊服务的需求比较高。彭春燕解释,这与老年人的就医习惯有关,“很多老人会在月初使用医保额度看病取药,通常开7~14天的药量,药快吃完时又会再次就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个人申请陪诊服务外,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还经常接到医院、居委会、社工机构等发出的陪诊需求。“一些孤寡老人办理转院手续,按照要求需要有人陪护。医院就会来问我们能不能给孤寡老人提供陪诊的帮助。”彭春燕说。 社会机构普惠性陪诊 专注行动不便人群,为长者就医提供便利 记者走访了解到,广州多家基层颐康中心、社工机构面向“悬空老人(指居住在无电梯设施的城镇多层住宅老旧小区,由于上下楼困难,只能减少外出机会,甚至选择“闭关”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群体)”、独居老人推出普惠性陪诊服务。在越秀区流花街,流花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推出的外出陪诊陪同长者就医服务,为社区长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外出陪诊团队由专业社工、康复师、护理员团队组成,根据就医长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一对一陪诊服务。“有需要的长者或家属只需提前3个工作日预约,均可按自费42元/小时,一次2~3小时的标准申请公益价陪诊服务。”流花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80岁的李伯(化名)因腿脚不便,日常出行只能依靠轮椅。近期,天气转热,李伯的食欲大减,肠胃也变得闹腾,便秘、失眠接踵而至。接到陪诊申请求助后,流花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联合流花街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桂花岗颐康服务站的社工团队,为李伯量身定制上门陪诊服务。陪诊当天,社工将坐在轮椅上的李伯推到榕悦·越秀公园城市长者照料中心,参加医养联合体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马军主任中医门诊室就医问诊服务。就诊结束后,陪诊社工又将李伯安全送回家。“这次近距离的中医调理服务,真是一场及时雨!”李伯和家属非常感谢社工团队的陪诊帮扶,希望后续能持续体验这项陪诊服务。 广州市黄埔区盈火处处社会服务发展中心(下称“盈火处处”)通过“悬空老人”无障碍出行及陪诊服务项目,为就医不便的长者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2020年起,盈火处处先后承接黄埔区、荔湾区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项目。2023年,盈火处处以广州市第十届公益创投为契机,推出“悬空老人”无障碍出行及陪诊服务项目。项目负责人郑泽杰告诉记者,第一年服务主要集中在市区;第二年,服务范围扩展到城市郊区和农村长者。两年间,该项目累计服务超过2000人次。 郑泽杰介绍,项目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利用电动爬楼机帮助长者上下楼,提供轮椅、车床、无障碍车等辅助器具及交通工具,为长者提供无障碍出行、陪诊、病情跟踪等服务。陪诊人员由社区居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或长护险机构的护理员兼职。 朱婆婆是一名77岁的视力残疾四级长者。近年来,她的视力进一步恶化,日常活动只能依赖坐在轮椅上的老伴。朱婆婆希望重新评估视力,以便获得更准确的残疾认定和相应的支持。在社工的指导下,朱婆婆家属向残联申请视力复评,并联系了盈火处处陪诊项目工作人员。复评当日,陪诊团队将朱婆婆安全送达增城区人民医院评残室。检查完成后,陪诊团队协助朱婆婆开具了评残结果回执和收费发票。朱婆婆的家属对陪诊服务非常满意。 郑泽杰告诉记者,今年项目开始探索普惠收费模式。如果涉及爬楼机、无障碍车辆出行及陪诊服务,单次费用约500元;如果不涉及爬楼机及无障碍车辆出行,纯陪诊的人工费为40~50元/小时。

  • A1: 头版
  • A2: 要闻
  • A3: 广州新闻
  • A4: 时报调查
  • A5: 时报调查
  • A6: 广州新闻
  • A7: 广州新闻
  • A8: 广告
  • A9: 好人365
  • A10: 经济能见度
  • A11: 经济能见度
  • A12: IT
  • A13: 食品
  • A14: 财金
  • A15: 天天福彩
  • A16: 公益体彩
  • Z1: 工商广告
  • Z2: 工商广告
  • Z3: 版花广告
  • Z4: 信息时报
  • Z5: 信息时报
  • Z6: 信息时报
  • Z7: 信息时报
  •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